达尔文|林亚的迷你“生物王国”

林亚 ,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生物教师 。 她既专注于青春期学生的成长问题 , 又致力于初中生物课程项目化重构与实施 , 是一个始终保持“充电”状态 , 寓教于“学”的生物花园园丁 。
——————————————
桌子上放着等比例缩小的人体模型 , 上面清楚标注着人体的骨骼、血管、器官 , 房间里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 , 学生的生物习作像一枚枚荣誉勋章贴在墙上 , 显微镜如同士兵一般在实验桌上列队站好……这个约120平方米的教室被各种生物元素填得满满当当 , 宛如一个迷你“生物王国” , 而它的“主人”是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生物教师兼导师林亚 。 “学科教室既是学科教学的场所 , 又是相应导师班学生的‘栖息地’ , 这间将要陪伴学生3年的学科教室 , 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 , 也能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林亚说 。
学科教师、年级导师、生物学科备课组长、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多元学习中心负责人 , 多重身份之下是一个始终保持“充电”状态 , 寓教于“学”的生物花园园丁——林亚 。
与学生一起登上“达尔文号”
学校建筑学研究表明 , 学校空间是“第三位教师” , 具有重要的“境教”功能 。 其中 , 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待得最久的地方 , 担负着重要的空间育人功能 , 与环境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的养成 。
在学校开展选课走班的背景下 , 应运而生的是许多各具特色的学科教室 , 学科教室既是学科教学的场所 , 又是相应导师班学生的“栖息地” 。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 林亚是一间生物学科教室的“主人” , 同时作为一名导师 , 她还担负着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工作 。
陪伴学生3年的这间学科教室将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空间文化即班级文化 。 什么样的空间文化最适合12-15岁的青少年?与空间怎样的对话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林亚组织学生一起为教室取名字 , 并根据学科特征对教室进行布置 。
经过多番碰撞与讨论 , 学生将教室命名为“达尔文号” , 并阐明了其中的内涵:“当年 , 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环游世界 , 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今天 , 我们将循着科学家的足迹登上‘达尔文号’ , 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探索与徜徉 。 ”学生在教室入口处贴上了帆船图案 , 寓意“乘风破浪、勇于探索” , 并将林亚的照片与象征探索精神的杰克·斯帕罗船长的照片组合在一起 , 称林亚为“达尔文号”的船长 。
与“达尔文号”一致的是 , 教室内其他空间也被冠以科学家的名字 , 以突出“探索”的班级文化特色 。 在一起阅读过不同科学家的故事后 , 林亚与学生一起将教室内的空间分为“林奈研讨厅”“巴斯德实验室”“孟德尔花园” , 分属交流研讨、实验探索、放松休憩区域 。
许多人曾问林亚 , 如果学校没有实施选课走班制 , 怎么做好空间育人?在林亚看来 , “达尔文号”的空间育人模式在非选课走班制下的校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比如 , 赋予空间名字、情境、情感、功能 , 让空间成为教育的一幕幕真实场景;空间需要让学生有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感 , 因此空间的设计需要与学生共创生成 。 当学生依恋这个空间 , 教育就会产生力量 。
为学生的心灵花园“除草”
对于林亚来说 , 生物不仅是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纽带 , 还是一条情感纽带 。 林亚在学科教室内开辟了一个花园——孟德尔花园 。 在这里 , “园丁”林亚不仅照顾真实的花园 , 而且为学生的心灵花园“捉虫除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