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惊人数字揭示背后真相:开朗可能是假象,抑郁离你的孩子并不远!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真相|惊人数字揭示背后真相:开朗可能是假象,抑郁离你的孩子并不远!】期中考试后公布成绩的日子定了 , 一向优秀的高三女生晴晴(化名)却对此“无感” 。 不知道为什么 , 从9月份一开学 , 她就觉得自己蔫蔫的提不起劲 , 不想说话、不想看书写作业、有时候呆呆地望着窗外……
晴晴说不出地难受 , 妈妈却不以为意:
“找借口吧?都高三了还一点儿不着急的样子!”
比起晴晴的无助 , 初二男生小齐(化名)则是一个标准的“暖男” 。
直到医院的诊断结果显示小齐已经是中度抑郁 , 他的父亲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我家娃活泼开朗 , 怎么就跟抑郁扯上了关系?”
这不是个案 。
据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
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 24.6% , 其中 , 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 17.2% , 重度抑郁为 7.4% 。
惊人的数字引起了广泛关注 。
日前 , 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中指出 , 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 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
“隐形”抑郁症其实离我们不远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之前 , 国内调查显示 , 大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会在青春期的某些时刻被抑郁症状所困扰 。 而且 , 抑郁症虽然是可以治愈的 , 但 大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从未得到过帮助 。
对此 ,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德育心理中心主任王瑞表示:
家长和教师要善于从一些现象中发现青少年患抑郁症的端倪 。
“总体来看 , 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往往自带‘像’ , 持续性(2周以上)地存在生理、情绪、行为异常表现 , 比如身体时常无原因地疲倦乏力 , 并伴有长期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情绪低落、莫名沮丧忧伤、压抑悲观;行为不敏、思维迟钝、丧失兴趣、不喜欢交往;自卑自责、否定自己、毫无价值感 。 ”
非典型特征个体的存在 , 给父母和老师的正确观察和判断也带来了困扰 。 国内知名心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关梅林认为 , 父母、老师容易把这些问题归结于品行或意志力问题 , 因而一味地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指导、要求甚至惩罚 , 青少年本人也会怀疑自己是无病呻吟、矫情 , 但又无法摆脱痛苦的情绪 , 所以非常悲观无助 。
抑郁症影响比我们想象得严重
医学上通常会考虑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性 , 但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张卫华介绍:
目前还没有发现具体的遗传基因 , 因此推断大部分抑郁症患者还是属于后天刺激、长期压力等因素引发 。
王瑞的看法与张卫华的观点一致 。 她告诉采访人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社会思潮的纷繁复杂 , 以及人际关系、学业等方面的困扰 , 使得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逐年攀升 , 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
抑郁症不仅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 , 引发心慌等躯体性症状 , 同时 , 还会引起学生认知功能下降 , 注意力不集中 , 记忆力下降 , 理解力减退 , 给青少年造成社会交往困难 , 增加家庭负担 , 影响生活质量 。 她强调 , 抑郁症更为严重的是存在自杀风险 , 因为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 ,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10% , 我国精神医学专家调查认为 , 抑郁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 , 其中有20%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 。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朱凌云也提醒广大家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