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超八成大学生存在“社恐”困扰,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力?

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近日 , 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大学生展开了一份关于“社交恐惧”的问卷调查 , 在回收到的4854份有效问卷中 , 有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 , 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 。
社恐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大心理问题 , 演讲发言时紧张发抖 , 聚会聊天时坐立难安 , 最怕被点名 , 甚至接电话也要做好心理建设 。 在中国青年报的案例中 , 不少成年人表示 , 即使是轻微“社恐” , 有时候也会影响到学习、工作、生活 。 而他们的社恐 , 很多都和儿时的社交经历有关系 。
为此 , “成长的可能”编辑团队联系到了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的特约心理咨询师张璇 , 在儿童社交能力培养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她 , 如何看待“社恐”问题?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社交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从小为孩子的社交能力打好基础?本文将以口述的形式呈现张璇对于儿童社交的观点和思考 。
受访人:张璇 , 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特约心理咨询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 跟随美国游戏治疗协会前任主席Heidi Gerard Kaduson博士完成儿童与青少年游戏的治疗的学习 , 并接受其督导 。 具有丰富的咨询经验 , 时数超过3000小时 , 贵州卫视《育儿大师》特约心理专家 , 幼儿情商绘本《白白兔的幸福故事》故事作者及配套课程研发者 。
#1
成人“社恐”是心理疾病吗?
“社恐”大多发生在特定场景中 , 关键词是“恐惧” , 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 , 这部分人会感到害怕、焦虑 。 现在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表现 , 比如去餐厅吃饭 , 就喜欢找一个角落 , 在当众演讲的环境或一堆人聚在一起聊天的环境中 , 轮到他时 , 会非常紧张 。 这些都是在社交中感到恐惧、焦虑的表现 。
相关研究表明 , “社恐”与成年之前的经历有一定关系 , 和他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交中的不愉快经历都有关系 。
“社恐”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心理状态 , 如果要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社交恐惧症” , 需要一系列严格的行为表现诊断 。 比如 , 这个人不是只在单一的社交场合感到恐惧 , 在单位、学校、有陌生人的场合都感到焦虑 , 或者总在担心自己会不会出错;其次 , 他的个人感受也对自己造成了很大影响 , 甚至影响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再者 , 这样的表现是否持续六个月以上 , 医生会有严格的诊断标准 。
一般情况下 , 更多人常常是处在一种“社恐”的心理状态下 , 更喜欢独处 , 跟别人在一起有压力 , 但对个人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 。
人的本能是喜欢待在让自己舒服的舒适区 , 那么“社恐”的这部分人的舒适区相对较小 , 其他人能适应的环境多一点 。
安全感在社交中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 这是一种可控的感觉 , 当我们不安全、焦虑的时候 , 意味着我们对这件事很难预期、很难掌握 , 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好 。 当我们有安全感的时候 , 大脑才会发出信号 , 继续探索 。 比如 , 成年人去了一个新的公司、新的单位 , 一开始跟熟悉的地方安全感是不一样的 , 我们会先观察、试探 。 处在适应阶段 , 踏实、安全是基础 , 而后才能探索 。
如果成年人的“社恐”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 , 自己感觉很痛苦 , 很难接受自己这样的状态 , 影响到日常 。 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了 , 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有影响 , 那么 , 这时候就可以求助专业人士 , 比如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或者具备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