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超八成大学生存在“社恐”困扰,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力?( 三 )


上了幼儿园以后 , 学习的是合作 , 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 比如想共同搭一个积木的火车站 。 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 , 有合作、有摩擦 , 需要学着去处理 。
到了更高年级 , 成人能给的支持就更少了 , 在学校里都需要自己交往 。
作为父母来说 , 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任务 。
三岁之前 , 家长需要给他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 尤其是在孩子一岁之前 , 家长对于他的需求需要及时回应 , 在这个阶段 , 孩子需要体验到:“我特别重要 , 我有什么需求 , 有人能回应我 。 ”这样孩子能对外在世界感受到信任 。
两岁之后 , 要继续巩固依恋关系 。 同时 , 在家里面 , 要给孩子设立一定的规则 ,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挑战大人 , 不断测试大人的底线 。 比如孩子吃过一次糖 , 就会不断要糖 , 大人需要教会他:什么时候能吃、吃完需要刷牙等规则 。 因为孩子以后在社交中是有规则的社交 , 孩子要在这个阶段学会如何有规则地和别人交流 。
在这个阶段 , 父母要尽可能多带孩子出去 , 去一些有社交场景的环境 , 带孩子和陌生人有交流、沟通 , 孩子会看在眼里 。 有可能的话 , 提供一些同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 。
如果这些基础打得比较好了 ,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 , 到学龄前的阶段 , 社交是会比较顺利的 。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有很多同伴交往的机会和与成人交往的机会 ,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 家长此时的角色就是后盾 , 作为他的支持者 , 和他一伙儿的 。
尤其是对于容易退缩的孩子来说 , 有些孩子好像很容易被人欺负 , 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 玩具被人抢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一般孩子会来求助 , 这时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孩子 , 有些家长这时候比较纠结 , 不知道该不该去帮忙 , 该怎么帮 , 有时候也希望孩子能自己解决 。 这时候要看情况 , 如果孩子真的很需要帮助 , 家长要及时给他示范 。
孩子是比较敏感的 , 很容易感受到压力 。 很多孩子的社恐是在社交当中怕自己做不好 , 家长要慢慢地接纳孩子 , 帮助孩子 。 如果孩子不敢 , 就要陪着他一起去 , 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
到入学之后 , 虽然有了学习的任务和压力 , 但是家长仍然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和同伴玩的时间 。 首先 , 社交是练出来的 , 不是教出来的 , 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去练习 。 另一方面 , 孩子在和小伙伴玩的过程中 , 会释放很多压力和压抑的情绪 。 孩子情绪好了 , 孩子写作业、学习的效率都会高 。
到了中学以后 , 孩子会格外重视伙伴 。 这个阶段 , 他们可能会更在意伙伴的评价 , 对于大人的话 , 不一定愿意听了 。 此时 , 孩子很想当大人 , 希望自己可以决策 。 父母的角色则需要往后退一步 , 在旁观的角度 , 在大致安全和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 , 要给孩子一些体验 , 给他们自己交朋友的机会 。
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家长学的 , 家长如何把握度呢?很多家长会问:“我什么时候该给他设限?我什么时候该满足他?”一般有这样的三个原则 , 第一 ,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第二 , 不故意破坏其他物品、材料、设施;第三 , 家庭以外是否适用 。
建议家长想一想 , 孩子的要求如果放在家庭以外的环境 , 能不能得到满足?会不会对别人有不好的影响?因为孩子大部分的社交都是在家庭以外的 。 为了让孩子生活更幸福 , 更受欢迎 , 在社会上更舒适 , 家长要考量他的要求会不会给他带来麻烦 。
规则是很重要的 , 家长有时候可以向孩子表达;“妈妈不喜欢你的这个行为 。 你的这个行为会让我很生气 。 ”这样会让孩子看到我们的态度 , 我们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去学会用这样的方式跟我们相处的 , 是可以相互尊重的 。 同时 , 也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