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从芬兰经验探讨教育创新该如何面向未来?

11月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卫星会议系列在线活动之“芬兰100(HundrED)教育创新论坛”在云端圆满举办。
“芬兰100”创始人萨库·图尔米宁,“理解生活中的每一课”(For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Every Life Lesson,简称FUEL)项目创始人迪帕克·拉莫拉,“我的机器”全球基金会(The MyMachine Global Foundation)联合创始人皮特·格利蒙佩在论坛上就芬兰教育创新经验和优秀教育创新成果进行分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卓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康长运博士,以及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博士共同对芬兰100教育创新经验进行解读和点评。
芬兰的基础教育举世瞩目,芬兰学生屡次在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斩获佳绩,被誉为“全球第一的教育”。尽管芬兰拥有运行良好、组织完善、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体系,但自2000年以来,芬兰的教育工作者们还是一直不停地思考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严肃课题:怎样才能使国民拥有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在芬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教育创新的种子也在芬兰这片土地上不断孕育、成长、传播。2016年,芬兰非盈利机构“芬兰100”(HundrED)受政府资助,探索未来100年的教育将会是什么样子。该研究被作为2017年芬兰独立百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致力于发现和传播(包括培育和资助)优秀K12教育创新项目,通过良好的教学改革来改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创新项目,评估优秀教育创新成果应当遵循哪些标准,是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研院”)在举办历届教博会的过程中,发现、遴选、培育、应用、推广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创研院将“芬兰100教育创新论坛”作为本次卫星会议系列活动中国际教育创新前沿系列论坛的第一站。
萨库·图尔米宁:不确定的世界,教育如何走向未来

成果|从芬兰经验探讨教育创新该如何面向未来?
文章插图
在主题为《不确定的世界 教育如何走向未来》的演讲中,萨库·图尔米宁对“芬兰100”教育机构的背景、任务目标、价值取向,以及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判断等做了介绍。“芬兰100”是一家总部设在赫尔辛基的全球非营利教育机构,其目标是鉴别那些有影响力和可推广的教育创新成果并帮助他们传播,其价值理念是帮助每个孩子在生活中茁壮成长。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应该捆绑在学校上,而应该在于2030甚至2040年如何应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乃至危机,比如新冠疫情、全球变暖等。因此,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分数,不再是能否考上大学,而是孩子是否具备抗逆能力、好奇心、创造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鉴于此,未来教育即将发生重要的变化,教育变化的速度理应跟上世界变化的速度。然而,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才开始。未来的教育创新需要聚焦在四个领域,包括如何提升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领导力、如何让创新在教育实践层面落地、如何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以及如何从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两方面改善学习环境。
进一步我们还需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扩大基础教育规模的同时必须关注教育所面对的不同场景,创新应该能够在不同场景下都保持良好运作;其二是时刻保持紧迫性;其三是需要有雄心勃勃的意志;其四是合作,尤其是全球合作。教育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全球教育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实际上是相同的,唯有增进合作才能够有效提升教育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并促进成果的推广。这也是“芬兰100”和教博会的共同初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