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变了!“双减”之下,幼小衔接怎么准备?这3个方面家长得做加法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 ,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已不见踪影 , 减轻了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负担 。 近日 , 针对“加强幼小科学衔接”的建议 , 教育部答复 ,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 , 各省(区、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
种种举措旨在做到减负不减质 。 但一些家长依然有诸多担心:
“孩子啥都不学 , 上小学能坐得住、学得会吗?”
“小学一、二年级又没有作业 , 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 到底学得咋样 , 家长如何知晓呢?”
“孩子幼小衔接怎么做 , 辅导班没有了 , 家长自己辅导孩子吗?”
作为跨越孩子身心发展两个阶段的重要过渡期 , 幼小衔接不论是对幼儿 , 还是对家长 , 都是一次考验 。 作为家长 , 如何消除焦虑 , 配合学校 , 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文章图片
解析
家长到位不越位 培养孩子好习惯
特邀观察员
谢娟(中国儿童中心副研究员)
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转折点 , 孩子需要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过渡和适应 。 但是 , 幼小衔接绝不是知识上的储备 。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 “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开展的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 , 有助于孩子顺利过渡 。 家长不必过分焦虑 ,“到位”即可 , 不需要“越位”去做学校教育的事情 。 基于家庭教育的职责和定位 , 家长可以积极配合学校 , 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 , 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 。
第一 ,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培养孩子对数字和语言符号的兴趣 。 比如 , 引导孩子发现用数字作标记的事物 , 如电话号码、商品价签等 , 帮助他们了解数字的用处、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 。 再如 , 多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 引导他们了解各种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 , 帮助孩子体会通过阅读了解世界的乐趣 。
第二 ,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 调整孩子的作息规律 ,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物品等自理能力;培养孩子在外出和上学前自己准备物品或学具的能力 。
第三 ,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 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 做事时积极主动、坚持不懈、认真专注等都是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 。 比如 , 有的孩子搭建积木、拆装玩具时特别专注 , 有的孩子喜欢观察小蚂蚁、小虫子等小动物等 。 家长对这些活动要多鼓励多引导 。
文章图片
玩中学培养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力
特邀观察员
苏婧(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
小学化的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应试教育压力下带来家长心理上的恐慌 。 幼儿园的“小学化”主要表现在办园理念、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式上 。 有一些家长发出这样的疑问:“幼儿园不能学英语、拼音、数学吗?”其实 幼儿园并不是完全不能接触语言和数学等内容 , 只是在学前阶段 , 由于其独特的年龄特点 , 幼儿所接触的语言和数学与小学阶段的内容及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 。
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所持经验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 , 玩中学 , 生活中学” 。幼儿的学习要充分感知 , 要在游戏化、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 。 有研究表明 , 孩子入学准备水平对后期学业成就和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 , 入学准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后续水平 。 但入学准备并不意味着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 , 入学准备不能错误地或是简单地等同于识字、算数、背古诗等 。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