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里的“行为艺术家”( 二 )


举例来说 , 儿童的组织能力首先是在自由玩耍中发展出来的 , 如果在那之前就催促他们通过学校课程进行学习 , 容易引发儿童的社会问题及情绪问题 。
所以 , 我分享的第三个观点是: 新世代所处的社会比我们存在更大的加速度 , 效率型教育之外 , 我们应该更主动地搭建更多元化的教育场景 。
“人人都是艺术家”和“阿尔法狗”
“人人都是艺术家”可能是大众最熟悉的一句来自艺术家的“口号” , 它来自著名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 。 这句话翻译过来 , 是在讲“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 都有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创造能力” , 也就是讲大家都可以通过教育来激发自我的创造力 , 最终达到社会的共同进步 。
博伊斯是一位充满争议的艺术家 , 长期从事教师职业 , 1961年开始作为教授在著名的杜塞尔多夫美院雕塑系任教 。 1973年 , 他联合了另外几位艺术教授一起 , 创建了一所以鼓励创造性与跨学科研究的学校 , “FIU国际大学”(Freien internationalen Hochschule , 简称F.I.U.) 。

教育|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里的“行为艺术家”
文章图片

2016年 , 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事件 , 在整个世界激荡起广泛的科技伦理的辩论 。 机器人是否在未来会替代人 , 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
“人人都是艺术家”在这场讨论中再次被邀请返场 , 不少人的观点是 , 人有成为艺术家(创造者)的能力 , 所以 , 在未来“人人都是艺术家”应该是一个“标配” , 这才是应对广泛科技化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 虽然这只是部分人的观点 , 但是创造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教育 , 将会是重要的工作方向 。
因此 , 我分享的第四个观点是: 和未来共存是教育者的命运 , 教师应该更早进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行列 , 成为是积极的社会场景的连接者 , 创造力的翻译者 。
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学校

教育|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里的“行为艺术家”
文章图片

1996年 ,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发起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书” , 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 。 儿童友好成长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进行讨论 , 一个系统化的 , 由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者、社会公共机构、社会企业、民间组织、以及相关个人组成的城市协作网络 , 在《儿童权利公约》的指导下 , 就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种公共议题进行着细节化的探讨和实践 。
很高兴的是 , 在今年9月30日 ,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 大力推动城市建设里的儿童友好 。 所以 ,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 , 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单位加入到这场运动 , 比如儿童友好学校 , 儿童友好图书馆 , 儿童友好教师……
在更加开阔的社会场景中 , 教师可以成为学校生活世界的共同经营者 , 学生学习世界的自发建构者 , 学生学习世界的基本示范者 , 多元文化世界的积极转化者 。 而“人人都是艺术家” , 可以从“我”和“学生”们互动协商中来共同开启 。
最后 , 我想引用“儿童友好城市倡议书”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 它来自哥伦比亚波哥大前市长 , 城市规划专家恩里克·潘纳罗萨 , “如果我们有能力给儿童打造一个幸福的城市 , 那么我们就有能力给所有人打造一个幸福的城市” 。
? 成尚荣:重建教师的四个关键因素
? 顾明远:学生学习要创新 , 课堂教学要创新 , 教师也要学会创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