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将职业素养理念全面纳入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的培养 , 需要在做事过程和实践训练中进行 。 就学校教育而言 , 未来我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要转向实践 , 以行动为中心 。 要从价值观教育入手 , 强调个体创造性行动价值、与人合作共创性行动价值和分享劳动成果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 以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和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等形式为主 , 鼓励学生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职业 , 做好依据天赋和兴趣爱好选择未来职业的准备 。
分层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要在普通教育课程体系中全面纳入职业素养的理念 。
在义务教育阶段 , 重视培养学生的泛化型职业素养 , 如独立学习、自主管理、发展友谊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 除了在学校增加集体活动外 , 要在家庭增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 诸如整理个人内务、环境卫生清洁等 , 养成学生勤劳做事的习惯 , 培养合作意识和习惯 。 义务教育阶段虽然不适合开展职业技能训练 , 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合作能力、基本生活技能与习惯 , 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
在高中教育阶段 , 要重视培养学生通用型职业素养 , 包括对自我兴趣和能力的认识、基本的职业认知、未来的专业选择、勤奋刻苦精神、读书和健身习惯等 , 这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通用型职业素养和技能 。 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 , 培养良好人际关系构建能力 ,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 为进入职业领域奠定基础 。
在高等教育阶段 , 要重点培养专业型职业素养 。 学生有自己的专业或学科领域 , 需要继续提升学术研究精神和能力 , 或深入企业和社会了解行业的最新知识与技术技能 。 要增加学生在职业领域的参与体验 ,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和社会实践项目 , 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实验实训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的紧密配合 , 激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埋下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素养 , 深化对社会和职业领域的认识与理解 , 建立良好的职业目标 , 并通过不断地参与实践 , 体验创造物质与精神成果的幸福感 , 最后走向与他人合作的真正职场 , 承担责任、分享成果 , 为自己、家人和社会创造幸福生活 。
重视职业素养中的智力成分
要重视职业素养中的智力成分 , 着重培养学生的高阶职业素养 。 高阶职业素养需要高阶思维、高阶技能及与其相伴随的意志品质 , 高阶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反省思维、元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等 , 高阶技能包括探究、决策、问题解决和迁移技能 。
随着人工智能取代简易体力劳动 , 机械性、常规性的工作岗位逐渐消失 , 技术工人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中的智力成分越来越多 。 以美国为例 , 过去半个世纪 , 美国社会就业岗位中常规体力型工作机会逐渐减少和消失 , 新增加的社会就业机会需要更多的建立在知识和认知基础上的高阶技能 , 21世纪的生存技能整体上向着人格全面开发和技术技能高阶位移方向发展 。 无独有偶 , 2013年 ,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 , 提出了适应社会变化需要具备三种素养和能力——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 , 其中思考力和实践力是较为高级的能力 。 基础力包括语言技能、数量关系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 , 思考力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元认知、适应力等构成 , 实践力是指自主行动的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担当责任的能力 。 报告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种课程设计中 , 要充分考虑以上三类素养和能力 , 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