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钱帮助闫妈妈结清工资 , 快餐店的局势从此扭转 。 闫妈妈研究调料之后的麻辣拌 , 成了抚顺当地的特色 。 高峰时期 , 慕名而来的人从屋内一直排到门口大街 , 而且顾客们点名要吃闫妈妈拌的 , 服务员拌的不对味 。
配料、手法很难说清楚 , 于是闫妈妈在快手上开直播教街头美食 。 头一次直播麻辣拌 , 闫妈妈对着镜头 , 结巴得不成样子 , 没有一句连贯的 。 但手上的活没停 , "麻辣拌的手法已经印入我的骨髓了 , 说白了我闭着眼睛 , 都能拌出最好的味道" 。
文章图片
也许是因为自己走过太多弯路 , 她想帮助学员们少吃亏 , 少踩套路 。 她的粉丝中有许多宝妈、想创业的人、已经开业但仍想加项的经营者 。 "我从来不把粉丝当外人" , 最近的闫妈妈正在教馄饨 , 在直播间手把手教学员和面、配肉馅、制作汤料、调制辣椒油 。 做餐饮的人 , 一看配方配料 , 就知道对方是不是真心实意 , 毫无保留 。
在祝哥的直播间 , 同样有观众说 , 自己做设计师助理学不到东西 , "公司的拆单设计说 , 你想拆单等两年以后吧" 。 这和祝哥当年的情况如出一辙 。 他刚毕业时 , 揣着从家里拿的 600 块 , 四处碰壁 。 最后终于找到一家公司 , 愿意一月给他 200 元 。 年轻的祝哥跟了设计师三个月 , 送钉子、送钻头、送台面、推车上天桥 , 什么力气活都干 。 可当他每次开口想学点东西 , 师傅就说:"你看看就知道了 。 "这三个月什么也没学到 。
更讽刺的是 , 三个月后祝哥的父亲生病 , 他回乡探亲 。 怕家人担心 , 祝哥带着公司做的名片 , 上面印着金光闪闪的名头——"首席设计师" 。 父亲夸他有出息了 , 在外面混得好 , 可只有祝哥心里明白 , 他什么都不会 , 名头是店里随便印的 , 想写什么写什么 。
直到现在 , 几家全屋定制品牌仍然没有完善的设计师培养体系 。 因为行业暴利 , 人才流动率高 , 企业不愿意支付培训成本 。 至于行业内的师傅 , 祝哥说得很现实:"没有利益 , 人凭什么教你东西?"
大龄转行:
万事皆有可能
在平台上学职业教育的学员 , 很多都面临着相似的处境:年少时缺少选择 , 糊里糊涂地进入某个行业 , 比如被亲戚带去工地 , 被分配到煤矿修机器 , 被招工启示推着四处打零工 。 即使对岗位不满意 , 也因为"不干就没钱"蹉跎了数十年 。 直到有一天看到直播 , 忽然明白 , 自己也能做点别的 , 人生可以有第二选择 。
闫妈妈做餐饮时 32 岁了 , 接触短视频时已经快 50 了 。 拌了 16 年麻辣拌 , 她的大拇指因为长期拿拌盆变形 , 还落下了颈椎病 。 刚转行做短视频时 , 她很不适应 , 一方面害怕新行业 , 另一方面 , 她从小有结巴的毛病 , 面对镜头说不出流畅的句子让她焦虑、自卑 。
但现在 , 她的学员越来越多 , 闫妈妈觉得找到了人生职业 , 每天都充满成就感 , 热血澎湃的 。 虽然说话还是不利索 , 但她决定不管是七十也好 , 八十也罢 , 她想一直教大家做街边小吃 。 "我觉得只要我能喘口气 , 就会一直教下去" 。
文章图片
"冷"转行做设计师时已经快 30 岁了 。 刚买课时 , 父母、朋友都不看好他 , 觉得岁数大了还想转行 , 很难成事 。 可他不甘心 , 别人能学成 , 他凭什么不行 。
他想起自己遇到的第一位客户 , 是一位大姨 。 当时"冷"特别尴尬、紧张 , 在现场沉默地量尺 , 不敢跟大姨聊天 , 也不敢跟老板讨论 。 回到公司之后 , 这位初出茅庐的设计师一个人坐在电脑前 , 默默承受 , 手都在抖 。 大姨看方案后 , 考虑了好几天 , 久到"冷"都不自信地认为这单快飞了 , 大姨才姗姗来迟 , 说家里有事耽搁了 , 对方案很满意 。 "第一单真没有想象中这么难" , 那天冷才觉得自己真正入行了 。
推荐阅读
- 共同点|考前看!那些高考超常发挥的人,都有什么共同点?| 经验
- 鲁迅|学生时代没有看懂的课文,如今却深有体会,那些被课本删除的文章
- 高校|高校学生因压力过大中毒!回忆硕博生猝死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
- 日本|当年那些在最高点贷款买房的日本人,后来怎么样了?给国人提了醒
- 潍坊学院|大学生做模特兼职那些事,有辛苦、有潜规则、有被骗!
- 00后|你还记得那些年你的寒暑假是怎么过的吗?
- 初三|那些跳级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 |自考适合那些人报考呢?
- 幼儿园|金翅膀|“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那些事
- 职称|当年那些学霸,是怎么沦为社会底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