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加缪 阿尔伯特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一、 “臭名昭著”的阿尔伯特心理学试验1920年 , 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约翰·布罗德斯·华生 , 和他的助手罗莎莉·雷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 。
这项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Little Albert experiment)是一个 *** 泛化的例子 , 也是一个显示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经验证据的实验 。
华生和他的助手在医院挑选了一名婴儿 , 征得他母亲的同意后开始实验 。
这名婴儿叫阿尔伯特 , 刚刚9个月大 。华生让他的助手先给阿尔伯特身边分别放了小白鼠、猴子、白色绒毛玩具、小狗玩具 。

阿尔伯特加缪  阿尔伯特

文章插图
婴儿阿尔伯特一开始对这些玩具和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 不仅敢触摸它们 , 而且还愿意跟这些玩具和动物一起玩耍 。
随后 , 华生和助手开始实验的第二阶段 。
小阿尔伯特的身边依然堆放着小白鼠、猴子、白色毛绒玩具这些小孩子喜欢的东西 。
然而当阿尔伯特像往常一样抚摸小白鼠和它玩耍的时候 , 华生和他的助手悄悄来到阿尔伯特身后 , 开始突然猛烈的敲击金属铁棒 。
金属铁棒发出巨大而刺耳的声响 , 正在抚摸小白鼠的阿尔伯特被巨大的声响吓得大哭起来 。
随后 , 每次只要当小阿尔伯特抚摸小白鼠 , 跟白鼠玩耍时 , 华生和他的助手都会重复敲击金属棒 , 让金属棒发出巨大声响 。
阿尔伯特加缪  阿尔伯特

文章插图
就这样反复很多次以后 , 小婴儿阿尔伯特似乎形成了条件反射:一看到小白鼠 , 哪怕不触摸和玩它 , 哪怕没有金属棒的声音 , 阿尔伯特也会惊恐万状 , 嚎啕大哭 , 并试图从小白鼠身边逃走 。
此后 , 实验进入第三阶段:小阿尔伯特对小白鼠的恐惧反应 , 延伸到了其他类似的动物和物品身上 , 比如兔子、狗、白色的皮毛和器物等 。
华生由此得出结论:人的情绪化反应 , 其实是被外界 *** 之后的产物 。
二、小阿尔伯特实验对儿童教育的启发由于华生否认遗传对人的作用 , 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遵循 *** —反应这一过程 , 只要给予 ***  , 就可以模拟出人类的种种反应 , 并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出 ***。
所以 , 在小阿尔伯特实验后 , 华生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
既然人的情绪化反应 , 都来自外界 ***  , 那么假如给我几个健康发育的婴儿 , 再给我符合我要求的可以抚育他们的环境 , 我保证这些婴儿将会被我训练成为律师、医生、富豪、小偷、乞丐、警察等无论任何类型的人 , 不论这个婴儿天生禀赋怎么样 。
阿尔伯特加缪  阿尔伯特

文章插图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 , 以华生为代表的的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 , 改变了当时过分重视意识研究的倾向 , 开始强调环境和后天因素的作用 , 是一种历史性进步 。
但华生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 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
小阿尔伯特实验虽然备受争议和指责(华生备受指责主要是因为他原本答应实验结束后为孩子做康复治疗 , 但他却没有去执行 , 受此实验的小阿尔伯特后来因患脑水肿5岁就离开人世) , 但这个实验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
有学者指出 , 现代社会中 , 当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发脾气时 , 愤怒的家长对孩子心理上所造成的影响 , 实际上就跟华生当初对小阿尔伯特所做的实验 , 产生的效果一样 。
阿尔伯特加缪  阿尔伯特

文章插图
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 , 家长就大发雷霆 , 那么孩子以后学习时 , 就会条件反射式的产生恐惧、害怕、抗拒等条件反射 。
【阿尔伯特加缪阿尔伯特】久而久之学习上一遇到问题 , 这些负面情绪和反应就反复出现 , 由此导致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敏度越降越低 , 甚至失去本有的灵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