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心得高三优秀作文1000字( 三 )



如果说,中国的官僚不懂得敦煌文物的价值,那可就错了,他们懂,只是他们没有真正领悟,他们还在拿这无形的“敦煌学”文化和运费在比较,他们只知这些文物在自己手里把玩时的价值,却没有彻底明白它们对于国家的价值!这是文官的麻木、愚昧,却阻挡不了国外的学者、探险家、考古家的明智,他们不远外里、风餐露宿,费尽千辛万苦,在沙漠中穿行,预料着各种困难,只为了能一睹敦煌文化的风采,奢求着能将它的凤毛麟角带回自己的国家研究 。而他们却不知道面对着个肮脏的王道士,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 。他们幽默地耸耸肩,而此时在他们的眼里,敦煌文化,变了样子,可想而知,中国,又成了什么个样子?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篇文章都会感慨:“如果我能阻止这件事……如果我能回到那个世代……如果我能当政于朝纲……”如果……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果 。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珍惜未来 。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虽然很屈辱,但也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敦煌文化的借口!看,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相信早晚一天,敦煌文化也会在中国发展地如日中天 。让那个渺小的王圆箓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能够变得真的那么渺小 。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高三作文1000字4
涩苦的旅途,是心的向往;迷失的终点,是情的栖息 。心灵与远古的共鸣,回荡出了悠悠华夏;脚步与土地的吻合,踏印出阡陌九州!文化的旅途无字的文书,却可以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
与我来说,余秋雨先生洒脱又带着沧桑的文笔无疑是开启灵智的一束朝阳 。在朝阳的晕染下,我领悟我一直想的而又说不出道不明的事物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中间夹杂着几声凄切壮美的羌笛声 。阳关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听这扣人心弦的渭城曲,就去寻找梦中的阳关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独属于文人的魔力便显现了出来 。一首渭城曲,让他焦急的期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想象,为无法言传的'文化归属 。阳关路,寻梦道,如今的阳关,以没有了往日的凄切,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就像是随着文风逐渐刻板,民族精神的高地,终成废墟,恍若一切,从未来过 。阳关是古战场,也可以说,阳关是用兵士枯骨堆砌而成 。他们因何要战争?是为了守候他们身后一方的土地 。可是过了千年以后,情形并没有像他们所想的那样 。阳关终年积雪,阴冷干涩,羌笛声愈加凄切 。也罢,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心在听,他们也灭迹在这皑皑白雪中吧…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实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 。诚如他笔下所写的王圆箓,一个由时代创造的,正常不能再正常的世俗之人,也许是世事的造化,居然让他一个三清的弟子当起了释迦摩尼的守护者 。而他也真是尽心的守着,也不知是不是无意中感动了佛祖,竟无意中开启了一扇轰动世界的窗子 。
他发现后更离奇的是竟把这无价的经书低价卖给斯坦因 。导致中国敦煌的文化有着巨大的空缺,直到现在,有些重要经卷也不得不从外国“借”来研究 。可是王道士真的是十恶不赦的人吗?胡适曾在演讲中提到王道士时说,王道士一开始并不知道经卷的价值,最初以经卷能够治病为由向附近居民售卖,把经卷烧成灰烬和水让人吞服 。这说明王道士一开始对文物价值一无所知 。那么文化的流失该怪他吗,不怪,又该怪谁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旷达超脱,是岁月沉积后的瑰宝 。当可爱高贵魅力之类,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时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他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但世间真正的成熟大多都来自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迹后的再生,成熟于脱胎换骨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峨冠博带的零落凸显出文化的不朽;渺小的人物让历史突出重重的叹息凹视文化的枢纽;脱胎换骨的成熟预示着文化隙穴之窥 。文化的旅途永无止境,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无疑启发了我对于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也让我感悟到了继承文化的重要 。对于文化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