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2022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十 )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看 , 作者的悼词在小说的结尾处 , 与小说开篇司仪的悼词首尾呼应 , 让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另外 , 作者的悼词“一生没有户籍 , 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也照应文章多处内容 , “当时我们在四川 , 她张罗了好几年 , 修好坟山 , 打好墓碑”“再后来 , 她跟随我们来到了新疆”;
从文章主题的角度看 , 作者的悼词“流浪儿 , 仆佣的养女 , 嗜赌者的妻子 , 十个孩子的母亲 。 大半生寡居 。 先后经历八个孩子的离世 。 一生没有户籍 , 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饱含作者对外婆的感恩和深切悼念 , 也暗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 耐人寻味 , 发人深思 。
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
首先 , 要理解“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特点 , 从材料二“‘非虚构’强调的是真实 , 但它所追求的并不是语言的重述环节是否完全真实可靠 , 而在于写作者是否能深入生活、脚踏土地 , 是否身处于真实的场景 , 是否能展现出一种更深层面的存在和真实 。 其次 , 它虽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叙事方式 , 但它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可知 , “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特点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
从“在外婆的葬礼上 , 主持仪式的人端着一张纸面无表情地念悼词”可知 , 作者选取的“外婆的葬礼”的场景具有真实性;
从“小时候 , 外婆带我去学校报名 , 填家长姓名时 , 她骄傲地报上自己的名字……”“她的寿衣已经准备了二十多年 。 无论走哪儿都随身带着……”可知 , 作者选取作者耳闻目睹的外婆一生的若干真实事件 , 取材真实;
从“再后来 , 她跟随我们来到了新疆 。 出发之前 , 我们哄她 , 说过两年就回来 。 然而她知道 , 以自己眼下的岁数来看……”可知 , 文章真实再现了远离故土的人们真实的生存和情感状态 。
从文学化的手法来看 , 文章开篇司仪念的外婆的悼词和文章结尾作者给外婆写的悼词相呼应 , 表现出外婆平凡坚韧让人感慨的一生;文章中多处铺垫、照应外婆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 , 表现了外婆一生颠沛流离的经历;
从文学化的表达方式来看 , 文章将外婆的葬礼和作者对外婆的回忆穿插起来叙述 , 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外婆的追思和感恩之情 , 也流露出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 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 极其自然;
从文学化语言的角度看 , 本文的叙述语言简洁流畅 , 对人物语言把握如“欺到我秦妹仔头上了!哪个不晓得我秦妹仔?哪个豁(骗)得倒我秦妹仔?”“我哪天要是死了 , 就把我一把火干净烧了” , 表现外婆的形象生动传神 , 跃然纸上 。
9.C
10.A
11.C
12.C
13.(1)后梁逃跑的将士数以万计 , 丢弃的物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 。
(2)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 , 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 , 偷偷地侦察刘鄩的军营 。
14.①与之协力抗拒朱全忠 , 符合自己的利益;②做大事的人不应该惦记小的仇怨;③用恩德安抚他们 , 能成就自己的威名 。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
A.第一句“前后百余辈”是说“前后一百余次” , “辈”为量词 , 句中译为“次”;第二句“钟情如我辈者”是说“像我这样感情专注的人” , “辈”为名词 , 表示“某类人” 。
B.第一句“竟未之许”是说“始终没有答应他” , “竟”是副词 , 译为“最终 , 始终”;第二句“何竟日默默在此”是说“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 , “竟”是形容词 , 译为“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