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7个月时意外耳聋,如今她的100多名特教生进入世界知名企业工作( 二 )



学生|7个月时意外耳聋,如今她的100多名特教生进入世界知名企业工作
文章插图

吴斐(白衬衫)和毕业班的学生们一起合影。辅导员的工作又多又琐碎。更何况,吴斐还是四个年级的辅导员。经常是一边忙着大一新生各种信息登记,一边忙着毕业班学生的就业问题。“当时真有点迷茫,事情多到不知从何下手。”吴斐说,多亏同事们“支招”,帮助她顺利度过适应期。饭卡丢了怎么补办?学费怎么缴?医务室在哪里?晚自习教室几点关?图书馆查询怎么用?……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这些琐事都“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尽管学校发的学生手册和新生指南上都有详细说明和各部门的联系电话,但是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沟通”再次成了屏障。怎么办?一一代劳?既不现实,也不利于他们成长。“很多时候,聋哑学生从小被‘包办’。”吴斐说,但是,总不能一直躲在“庇护”下,总有一天,他们要走进社会和健全人一起工作和交流。

学生|7个月时意外耳聋,如今她的100多名特教生进入世界知名企业工作
文章插图

于是,吴斐把高年级的学生干部组织起来,一些共性的问题,由学长学姐们带着新生们一一走访,“这一次,有学长学姐们带着你们,你们要在一旁用心学习怎么交流,下一次,你们就能自己独立解决了。”吴斐语重心长地说。一些多重残疾的孩子遇到困难,“知心人”吴斐总是带着他们一起解决问题。打电话没法交流,就自己跑一趟;见面了听不清,就看唇语理解;不能表达,就在手机上打字给对方看……“虽然,交流可能困难一些,但总有办法。”在吴斐的手机里,备忘录里总是满满的。“把想说的、要办的重要事情,一件件列出来,这样既讲得清楚,给对方看也一目了然。”吴斐手把手耐心地教导着学生。在吴斐的带动下,班里的同学也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自如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言传身教打开“心门”陈力(化名),是吴斐教过学生中比较“令人头疼”的一个。倒不是因为他调皮捣蛋、爱闯祸;而是他根本拒绝交流。孤儿陈力,双耳完全听不见。8岁时,他和妹妹被送到了儿童福利院门口,爸爸妈妈对他们说:“你们在这里等着,我过会来接你们。”过了一个多小时,父母在犹豫中,把妹妹接走了。唯独,把他留下了。或许是小时候心灵上的伤害,刚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时,陈力对所有人都很排斥,甚至带有一点攻击性。如果老师想和他交流,还没有走近,陈力便会本能把手一挡,“你不要和我说话,我很好。”“我不想说。”“没什么好说的。”……这些话,吴斐经常从陈力的手语中看到。“其实,过去我很自卑,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担心和健全同学打交道会被他们嘲笑。但我越是关上门,离正常的生活就越远。”趁一次外出活动的机会,吴斐看似不经意地和陈力说。

学生|7个月时意外耳聋,如今她的100多名特教生进入世界知名企业工作
文章插图

没法交谈,但也不能放弃。吴斐默默地留心着陈力。当他有进步时,一个眼神、竖起大拇指、一个OK的手势……吴斐想方设法给予“无声”的鼓励。直到大三有一天,陈力突然主动和吴斐说起在孤儿院的一些往事。“这时,我意识到,他的心门打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吴斐说。读书期间,陈力想做些兼职,送快递、在饭店后厨帮忙……有任何想法时,陈力总是第一时间和吴斐商量,吴斐也总是鼓励他一点点融入健全人的社会。改变,在不经意间发生。大四毕业时,陈力真诚地对吴斐说:“这么多年来,我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一直不太友好。我很抱歉。”毕业后,逢年过节,陈力总是会发来祝福;换了新工作,也会给吴斐发来照片。“看着他生活得好,我心里就放心了。”在吴斐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从闭塞变为开朗,并将这份自信传播开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心桥手语社”已有20年历史,几乎每周五,吴斐都会带领学生去徐汇田林街道的“阳光之家”,给智障人士传授手语和折千纸鹤,绘画等等。“平时,外界给我了我们许多帮助和关爱,我们也想体现自身价值,回馈社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