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家校社共同编织“劳动教育网”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 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淮河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 在“全面发展打基础 , 适性发展育人才”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 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 丰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 创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 走出了一条劳动教育特色发展道路 。
第一 , 系统编织“劳动教育网” 。 淮河中学坚持整体设计学校劳动教育 , 拓展优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 构建了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育人资源 , 囊括劳动课程、劳动活动、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公益性劳动等劳动内容的全面、系统、多层次的“劳动教育网” , 形成了良好的劳动教育内在循环系统 。
拓展劳动教育渠道 。 学校不仅设立专业的劳动技能室 , 还建有1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劳动基地 , 让各年级学生有了田园劳动的场所 。 学生在劳动基地开垦、耕种、浇灌 , 不断学习栽培技巧 , 劳动能力显著增强 。
学校充分发掘社会教育资源 , 与高校、社区建立常态化的合作联系 ,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展劳动主题活动 , 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自理能力比赛、家庭实践劳动 , 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开展劳动职业体验活动 。 学校还与社区、敬老院等建立联系 ,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 。 学校劳动教育非常注重家校合作 , 重视家庭劳动教育 , 在家长的配合下 , 开展假期劳动实践、劳动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 通过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网” , 学校劳动教育层次清晰、全面系统 , 走得更深、更实 。
【社会主义|家校社共同编织“劳动教育网”】系统开发劳动教育课程 。 学生劳动知识获取、劳动技能习得、劳动情感培养 ,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 需要课程化循序渐进地渗透与培养 。 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和学科教学中 , 并开设综合实践课、手工兴趣课 , 创新劳动教育的课程形式 , 不断开发融合课程 。 按照学生年龄的差异 , 一、二年级主要开展日常劳动教育、家校合作 , 启蒙劳动意识 ,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日常生活能力;三到六年级开展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活动 , 建立与社会的联动 , 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 ,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劳动的意义;七至九年级学生 , 除了以上常规的劳动教育外 , 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开展劳动职业体验活动 , 让学生了解各个行业的劳动技能 。 此外 , 学校把每年3月设为劳动教育主题月 ,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 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 养成勤俭、奋斗、奉献的精神 。
第二 , 创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 , 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 为了更好地引导劳动教育发展 , 学校经过探索实践 , 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
评价内容从“一刀切”到“适应性” 。 传统的劳动教育评价过多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知识积累 , 评价内容较为单一 , 往往采用“一刀切” , 全校统一标准、统一方法 , 评价过于简单 , 忽略了学生在劳动水平技能上的差异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差异 。 我校分年级开展劳动教育 , 各个年级侧重点不同 , 分别提出具体的劳动教育目标 , 采用相对应的劳动评价细则 。 比如一年级学生要培养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书包等自理能力 , 设立相对应的评价细则 ,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生产劳动教育 , 制定生产劳动评价细则 。 给予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目标和评价 , 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劳动的内核 , 感受劳动的魅力 , 从而真正有所收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