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提前布局培养“碳中和”法治人才

今年7月 ,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 提出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主要目标与主要举措 。 实现“双碳”目标 , 需要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制度创新 。 科技、人才、制度相辅相成 , 互相促进 , 缺一不可 。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 教育是立国之本 , 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教育 。 高等学校在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 因此 , 高等学校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 扎扎实实做好“碳中和”人才培养不仅意义重大 , 而且迫在眉睫 。
“碳中和”人才包括:“碳中和”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的新工科人才 , 碳核算、碳交易、碳金融、碳排放与碳资源管理 ,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 “碳中和”政策与立法、执法、司法和相关法律服务等新文科人才 。 2021年3月 , 碳排放管理员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 将碳排放管理员明确列为一种职业 , 将其定义为从事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人员 。 前述其他人才虽然不是一种新的职业 , 但需要进行“碳中和”领域严格、规范的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 , 才能胜任未来“碳中和”的相关工作 。
“碳中和”人才是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 无论是“碳中和”新工科人才 , 还是“碳中和”新文科人才 , 都要求学科交叉、专业复合、思维系统、能力多元 。 目前 , 各类“碳中和”人才社会需求巨大 , 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
【特色|提前布局培养“碳中和”法治人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 实现“双碳”的目标需要立良法、促善治 。 “双碳”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 , 需要一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卓越法治人才 。 “碳中和”法治人才是从事“碳中和”法治研究、立法、执法、司法与法律服务的专业性人才 。 从学科的隶属关系来看 , “碳中和”法学属于环境法学 。 环境法学研究目的的综合性、研究对象的特定性、研究领域的复杂性 , 使其一开始就具有研究领域交叉性、研究格局立体式、研究方法开放性的领域法学的鲜明特点 。 这一特点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更为明显和突出 。 “碳中和”法治人才既要熟悉“碳中和”的专业技术知识 , 又要精通“碳中和”的政策、法律和相关法律实务 。 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 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 “碳中和”法治人才是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创新型人才 。 “碳中和”法治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跨界思维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当前 , “碳中和”法治人才非常稀缺 , 需要加大“碳中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 , 需要国内相关高校不断创新“碳中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 。 按照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 “碳中和”法治人才培养需要破解学科之间的壁垒 , 通过学科之间的深度有效交叉融合 , 通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培养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创新型卓越法治人才 。
培养“碳中和”法治人才需要依托与“碳中和”相关的技术类专业 。 资源、能源、环境、水利、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理工科专业 , 是“碳中和”法治人才的第一专业或专业基础 , 也是“碳中和”法治人才成长的沃土 。 “碳中和”法治人才培养应当推进“技术+法学”的交叉学科建设 , 利用理工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 , 坚持分类培养与深度交叉 。 比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资源、环境为特色的理工科高校 , 被称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 。 学校形成了“自然资源+法学”“新能源+法学”“环境科学+法学”的鲜明办学特色 。 这既对接了国家的战略需求 , 又契合了新文科建设的理念 , 同时也体现了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 可以说 , 理工科院校是我国未来“碳中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摇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