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民歌花样多?

关东大地的东北民歌,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除了码头工人、矿工、渔民的劳动号子和《卖大布》《十三香》《卖饺子》《卖西瓜》《卖地瓜》等叫卖小调等行为民歌小调及妇女悠小孩的催眠曲外,大多数东北民歌,都是东北大秧歌下清场时来演唱的 。二人转艺人也把东北民歌当做小帽儿、小曲来演唱 。例如二人转传统曲目《双锁山》中,“上装”演刘金定,“下装”演高君宝 。刘金定把高君保擒到山上当面许婚,高君保就要求刘金定唱小曲,一连唱了十几首,他听够了才能答应婚事 。台下观众也可以借此机会来点唱曲目 。京剧《纺棉花》中也有某银匠之妻在房中唱民歌及流行歌曲的情节,演员会什么就唱什么,社会上流行什么歌就唱什么歌 。
东北民歌《回娘家》画
传统东北民歌,按内容划分,主要有十类:
历史传说歌如《古人名五更》《大将名五更》《梁山女将》《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五更》《昭君出塞》《樊梨花五更》《大闹天宫》《绣八仙》《朱洪武放牛》《丁郎寻父》《王员外休妻》《王大娘锔缸》《九反朝阳》(清咸丰年间朝阳农民李凤奎起义的故事)和《青年传》(清光绪年间复州的公案故事),以及《绣八出戏》《画扇面》等 。
民间风俗歌如《小拜年》《回娘家》《看秧歌》《放风筝》《打秋千》《小看戏》《小逛庙》《上茨儿山》《新婚喜歌》《哭九包》(丧俗歌)以及《二十四节》等 。
劳动歌如《打水歌》《拣棉花》《正采茶》《倒采茶》等 。地方名胜歌如《夸沈阳》《夸哈尔滨》等 。情歌如《美女思情》《情人迷》《盼情郎》《瞧情郎》《探情郎》《十比十爱》(一对男女比十对古人)、《妈妈好糊涂》《寡妇难》《光棍哭妻》等 。家庭歌如《补母十重恩》《十大想》(唱全家老少)、《婆媳顶嘴》《兄妹顶嘴》《后娘打孩子》等 。劝戒歌如《九劝人》《劝情郎》《劝夫别耍钱》《戒毒歌》《吗啡针》《断道》(劝劫匪改邪归正)等 。
讽刺歌如《拙姑娘》《拙老婆》等 。
知识歌如《小放牛》(对歌)、《正对花》《反对花》等 。
寓言故事歌如《鸳鸯嫁老雕》《乌鸦反哺》等 。

清末时民间的吹打表演
从表现形式上看,“五更”“四季”“十二月”最多,如五更体的《大将名五更》《叫五更》《啰唆五更》《耍钱五更》《盼郎五更》等;四季体的《农民四季歌》《孟姜女四季歌》等;十二月体的《画扇面》《夸沈阳》《夸哈尔滨》《十二月采茶》等 。从一唱到十的十段体的民歌也很多,如《十大想》《十比十爱》《十条手巾》《十双红绣鞋》《十树开花》等;以“绣”字打头的民歌也不少,如《绣门帘》《绣云肩》《绣荷包》《绣耳包》《绣兜兜》《绣八仙》《绣八出戏》等 。
传统东北民歌,大多数产生在明清两代,反映了东北人民的各种生活 。也有的是外来的民歌,如《十二月采茶》来自南方茶区,《探情河水》说的是北京郊区之事,原为河北民歌 。《画扇面》叙述的是天津画乡杨柳青的姑娘杨秀英,当出自于天津 。
有些东北民歌,广泛流传,被二人转艺人改编成拉场戏,如《茨儿山》源于民歌《上茨儿山》 。《二人好探病》源于民歌《姑娘你咋不梳头》 。京剧《小放牛》也源于北方民歌 。
除了正月里东北大秧歌中常唱东北民歌外,平时也有一些民间艺人沿街卖唱,专唱民歌小调,如《陪都纪略》中便有描述“坐腔”“瞎姑”的文字 。
“坐腔”的记述是:
清夏日,耍青时 。
小河散(沿),饭晚吃 。

调丝弦,走街市 。
有人叫,时运至 。
这是写沈阳小河沿一带走街串巷调弦卖唱的艺人 。作者没有点明艺人表演的是何曲种 。据奉天大鼓老艺人讲,清代有人沿街卖艺名叫“串巷子”,被人叫到家中演唱叫“闯宅门子” 。此条当指此类艺人 。“瞎姑”与“暹生”都是盲人说唱 。《陪都纪略》中所记的“瞎姑”是:
听瞎姑,声调尖 。
杂牌子,曲儿全 。
学昆腔,咬字难 。
唱群曲,有尖团 。
清时民歌小曲说唱
“瞎姑”即盲女 。“杂牌子”两句是指各种“牌子曲” 。“昆腔”也作昆山腔,是明代传下来的一种戏曲声腔,后来发展成昆曲 。此外,清乾隆年间关东的辽阳等地还产生过一种昆高笛曲,有二人对唱、多人合唱等表演形式 。“群曲”,八角鼓有此称谓,指多人演唱节目 。“尖团”是指戏曲、曲艺演员演唱时要分清尖、团两种字的发音部位 。看来,刘世英所记的“瞎姑”既演唱民歌杂曲,也学唱戏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