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学校路径( 二 )


【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学校路径】更进一步的创新理念——也就是创新3.0——认为:用户的深度参与 , 将从根本上改变创新范式的内在结构 , 实现“由生产者创新转向用户创新” 。 从这个角度看 , 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用户 , 是学校信息化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实践主体 。 事实上 , 不仅仅是翻转课堂 , 目前教育信息化各种有影响的创新模式 , 大多来自一线教师而非研究机构 。
当然 , 从建立更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机制来看 , 完全靠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不够的 。 创新3.0强调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用户“共生”的四螺旋创新生态系统 。 相应地 , 学校信息化中 , 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学校这四者共同构建宏观创新生态系统 。 在学校内部 , 校领导、学校信息中心、备课组(教研组)、教师 , 则可纳入微观创新生态系统 。 这几种四螺旋模型 , 共同构成了学校信息化创新生态系统 。 其中 , 教育行政部门(校领导)扮演的角色是管辖范围内宏观政策制定者、资金支持者和组织协调者;教育科技公司(学校信息中心)扮演的是资源与技术的支持者;研究机构(备课组、教研组)扮演的角色是智力支持者;学校是实践主体 , 其中教师是关键实践主体 。 几种四螺旋模型相互作用 , 共同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
在翻转课堂形成中 , 两位化学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现场遇到的教育实践问题是启动他们思考变革的逻辑起点 。 两位教师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 , 似乎并没有运用多少教育理论知识 , 而是更多运用他们充满教育智慧的实践性知识 , 并在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实践性知识 。 学校信息化既要遵循技术逻辑 , 也要遵循教育逻辑 , 教育逻辑是教育信息化遵循的首要逻辑 。 无论技术如何促进教育变革 , 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永远不会变 。 对学校来说 , 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 应在关注新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的同时 , 更多把主线回归到教育实践的本真问题上 。
开放包容——保障教师实践主体地位
教师在创新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 , 是否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意愿 , 与其是否具有“互联网思维”有关 。
所谓“互联网思维” , 就是让互联网产业主动去融合改造其他实体产业 。 作为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 ,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蕴意与教育现代化理念有很多契合之处 。 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遇到的问题不一定是技术问题 , 但他们却有一种意愿:恰当把信息技术运用在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
乔纳森和亚伦充分利用了电脑、教学视频、视频网站(YouTube)的功能特点 , 并将他们组合成支撑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 。 对于这两位普通一线教师构建翻转课堂的过程 , 很少有人与“研究”二字联系起来 。 事实上 , 乔纳森和亚伦在这个过程中 , “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观察反思”一样都没少 , 这其实就是行动研究 。 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 , 指向教育实践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是最契合实际的 。 这一点在“干了大事”的乔纳森和亚伦身上再次得到了验证 。
学校推进信息化需要必备的资源与环境建设 。 然而 , 乔纳森和亚伦并没有严重依赖学校的资源与环境:电脑是学生自家的 , 教学视频是他们自己制作的 , 视频网站(YouTube)则更是刚刚兴起的公共空间 。 不管他们多大程度上依赖了学校的资源和技术环境条件 ,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他们所采用的技术 , 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 他们自己主动选择的 。 这一点 , 与我们常见的先根据规划采购设备 , 再鼓励教师用好的思路正好相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