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方位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关注心理健康系列评论之二
健全人格、积极情绪体验、发挥个人潜能等积极心理品质 , 既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 , 也是与社会建立积极联系、为社会作贡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的系统工程 , 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落到实处 , 学校应积极系统规划 , 坚持源头治理 , 全方位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全方位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 。 学校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育人价值 , 站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 , 从组织领导架构、工作制度、课程安排、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监督评价等不同层面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过程实施与工作评价 。 学校应主动与辖区内教科研机构加强联系 , 保障持续获得专业指导与支持;主动与周边学校加强联系 ,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 , 共同研讨、共享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 , 弥补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等问题 。
全方位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 坚持课堂主渠道 。 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系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 对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功能 。 学校应在课时、师资和场地等方面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常态化实施 。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上 , 应遵循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基本规律 。 一方面基于发展的阶段性 , 聚焦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另一方面基于发展的连续性 , 为个体毕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 学校在关注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情绪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发展的同时 , 应关注学生与自己当前家庭和未来家庭的链接 。 例如 , 对于价值观正在建立并逐渐成熟的中学生 , 引导他们认识健康家庭关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了解成功婚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 , 学校应坚持课程的活动体验性 , 注重在活动体验中引发学生的自我对话、同伴间对话、师生间对话 , 使学生在体验和对话中不断反思 , 获得自我成长 。 在课程设计上 , 教师应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 设置活动内容与讨论问题 。 活动体验要具有一定深度、讨论问题要具有一定难度 , 避免课程仅停留于“热闹”水平 , 要保证课程既有趣又有效 。
全方位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应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 每个学科都具有育人功能 , 每一名教师的育人过程都是在构建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 都在培育人格、开发潜能 , 并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 。 学校应尤其重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中的重要作用 。 “运动改造大脑” , 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 可以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 美育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 , 还有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价值 。 劳动教育的社会性 , 使学生在劳动中与社会建立起联系 , 建立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 则使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 , 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阳光校园文化有利于传递正能量 ,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阳光心态 , 使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获得“心流”体验、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
全方位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应发挥学校专业优势 , 与家庭携手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 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 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 家庭对子女的习惯、品行、思想影响深刻且深远 。 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 学校有责任与家长携手共同实现教育目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 , 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 。 因此 ,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培训 ,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 引导家长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主体责任 , 帮助家长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 , 协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