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自然教育,注定小众?( 三 )


据了解 , 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中均没有确立自然教育相关内容 , 从事自然教育研究的高端人才寥寥无几 。 而解决不了课程标准化、可复制和人才缺失问题 , 自然教育机构也很难短期内打破“小而美”的发展状态 。
自然教育注定小众?行业发展需要时间
其实 , 在“自然教育”一词进入大众的视线、引起广泛关注以前 , 我国相关政策的主要落点在环境教育 。
1996年 ,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宣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 , 提出建设环境教育机构和环境宣传教育基地;2012年环境保护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通知》指出 , 应充分认识到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意义 。
21世纪初 , 我国推行基础教育改革 , 并把环境教育作为跨学科主题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 。 2003年 ,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 。 其中指出 , 教育部决定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 , 并建议中小学组织参观自然保护区等活动 。
不过 , 据贵州大学和贵州大道风景园林研究院老师胡毛、吕徐等的研究结果 , 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对自然教育都只停留在书面的理论上 , 学生普遍缺乏近自然学习 。 此外 , 和自然教育相关的学习营、夏令营、国际游学等活动也只有一小部分家庭参与其中 。
与中国不同 , 欧洲等国的自然教育起步较早、形式多样 。 例如德国等欧洲国家在幼儿教育时期就引入自然教育 , 德国森林幼儿园的数量至今超过千家 。 而北美的自然教育则更加偏向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野外生存 。 美国大多数学校都在中小学设置了自然课堂 , 课程以森林探险、露宿营地的方式展开 , 自然教育的主题还融入到K12阶段的教学当中 , 和科学类课程、人文类课程结合 。
单靠“小而美”的自然教育机构的单打独斗 , 很难让“自然教育”破圈从而被主流大众所接受 。 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曾在“首届中国自然教育大家谈圆桌会议”中表示 , 自然教育只有得到教育局的支持 , 有具体政策支持 , 比如将其纳入学分或必修课 , 才能避免边缘化 。
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曾发起过一个调查 , 调查对象主要为3-15岁人群 。 调查结果显示 , 51.09%的被调查者没有参与过自然教育活动;4.98%的被调查者经常参与;21.5%的被调查者参加过两次以上的自然教育 。 由此可见 , 自然教育在我国目前的普及程度还相对较低 。
对于较低的市场需求 , 胡文珏认为 , 没有必要刻意地开辟市场 , 因为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认知 , 人们的认知和行业当下能够提供的服务是相匹配的 。
“其实从我们的小长假、周末的公园以及景区的人流量就可以看出 , 对于中国家庭而言 , 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的需求非常强 , 自然教育潜在市场非常大 。 ”胡文珏认为 , 这一部分人都可以转化成自然教育机构的客户 , 但是目前的转化率还不是非常高 。
谈及自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 持乐观态度的张萌告诉芥末堆 , 小众还是大众 , 不是自然教育机构本身能够决定的 。 “大家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 。 自然教育比起10年前已经很大众了 , 已经有很多人知道这个概念 , 愿意了解这方面的事情 。 事情的发展有其规律 , 我们是急不来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