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 , 作者杨东平
大家好 , 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 ,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关于双减的“破”与“立” , 国家7月底颁布了双减政策 , 那么它减负的效果究竟如何?产生了怎么样的反响和问题?
大家的评价认识是非常不同的 。 我非常注意收集家长的各种反应 , 我确实听到有家长发自内心地说 , 负担减轻了 , 作业在学校就做完了 , 回家就没有压力了 , 孩子晚上自己学习音乐就比较轻松 。 但是也有很多家长仍然很不淡定 , 这种不淡定有两个来源 , 一个是感到有些学校还在加班加料 , 并没有真的按国家要求“减” , 另外有些学校又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 。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不久以前 , 媒体上热炒的 , 关于上海建平中学西校家长的检举信 , 认为学校执行的月考和分阶梯班这种做法都是违反双减的规定 , 又引起了其他家长的愤怒 , 发生了家长之间的“怒怼” 。 另外一些家长就认为 , 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这种分层的、有区别的教育 , 如果这些好的学校都躺平了 , 难道真的是对学生负责的吗?
【时间|双减的“破”与“立”】从建平西校的家长的互怼当中 , 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一个问题 , 也就是说 , 大家对于什么是减负 , 什么是好的教育 , 什么是我们的教育的理想 , 或者它的操作模式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 , 没有共识 。
我想这个事实就告诉我们 , 双减作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雷霆行动 , 仅仅是有政府的意志 , 有行政的管控和压力是不够的 。 我觉得我们双减缺了一个过程 , 就是一场全民性的教育大讨论 , 通过大讨论来形成一些基本的教育共识 。 比如说在学校里分快慢班到底是不是合适的?既要公平地对待又需要因材施教这个操作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很复杂、很具体 , 而且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 , 只能在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 , 通过家长和学校的互相理解、宽容、接受 , 然后逐渐地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 。
如果一个新的好的教育模式没有真正立起来 , 那么你对它的“破”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 我自己感到在大城市 , 在北京、上海 , 还是有相当一些白领的家长 , 他们的不淡定还是源于在过去若干年形成的一种教育评价 , 就是认为学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 , 那么一下子学生突然有多余的时间了 , 如果不让他去上这样那样的辅导班 , 家长觉得是一种浪费 , 是一种对学习的伤害 。 持这种见解的家长 , 其实他还没有跳出双减之前的学习习惯或者教育安排 , 他内心还是认为 , 只有把孩子的时间用课程去填满 , 只有提前学更多的东西 , 才能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竞争 。 这就是一些家长心中的执念 , 执念要不破的话 , 很多外在的改善就很难奏效 , 或者说很难被家长认同和叫好 。
实际上 , 从理论上我们都很清楚 , 一个孩子的时间 , 不应该全部由课程教学填满 , 应该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娱乐的时间、户外活动的时间、体育活动的时间等等 , 这个东西远比提前上课 , 再给他加料学习要更重要 , 这个道理需要反复讲 。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 在他幼年的时候多学一点、少学一点、早学一点、晚学一点没有什么重要性 , 他两年级觉得很难的事情 , 到了三年级迎刃而解 。 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 , 它的后果可能是很复杂、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 , 在中小学生中患各种心理疾病的 , 包括患抑郁症的儿童越来越多 。 所以这种做法实际是戕害儿童 , 并不是在给他的成长助力 。
推荐阅读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作十年后,才发现老师和公务员竟有这么大的差距,你选对了吗?
- 数学|称平行线能相交的数学奇才,遭质疑郁郁而终,其理论12年后被证实
- 本科生|仅4.3%本科生毕业后月入过万:钱好挣,是年轻人最大的错觉
- 教育|《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于红岩
- 技能|《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王安屹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
- 时间线|撰写年度计划(3):“两纵”
- 学生|考研招28人,却让319人进入复试,为何要有这么高的差额比?
- 周晓|充满仪式感的“最后一课”
- 课堂|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青岛这个社区开办的跨国“云课堂”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