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减”,构筑基础教育“新生态圈”

“双减”政策落地4个多月 , 学生、家长和老师感受如何?采访人员日前走访上海多所中小学 , 发现学期过半 , 变化正在发生 。 伴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 , 是学校专业服务能力、多样化资源供给能力的逐步“双增” 。 以人民为中心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通过高质量作业体系建设、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推行“全员导师制”、提升课后服务品质等举措 , 校园主阵地作用得到强化 。
“双减”的指挥棒从微观着手 , 撬动的是基础教育整体变革 , 致力构筑的是一个以育人为中心的“新生态圈” 。
【上海|“双减”,构筑基础教育“新生态圈”】设计好每一份作业
“作业少了 , 也更有趣了!”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尚宸说 ,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 。
少而精的作业背后 , 是老师们以“绣花”功夫开展的一场“作业攻坚战” 。 在九亭第四小学 , 教师用“三级跳”的形式设计弹性作业 , 用“友情提示卡”区分作业难度 , 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 , 让学习困难的孩子“吃得饱” , 让学习不费力的孩子“动动脑” , 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 。 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 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性作业 , 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 探究饮食文化、博物场馆、历史遗迹、家乡美景等 。 作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策略延伸到所有学科 , 融入每一位师生教与学中 。
小作业 , 大文章 。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 作业承担着诊断、评价和指导的重要作用 , 加强作业管理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 , 更是学校落实“双减”主体责任的应有之义 。 设计好每一份作业 , 带动的是学校内涵建设 , 激发的是学生学习热情和能力 , 考验的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
在上海市杨浦区三门中学 , 围绕作业的一套反馈、辅导和点评机制 , 成为减负增效的“利器” 。 该校教导主任刘瑞华介绍 , 这学期 ,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当天的大部分作业 , 尤其是老师的个性化辅导 , 让“难题不出校门”成为现实 。 “学生有了半小时的午休 , 下午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 这也是‘双减’释放的红利 。 ”
据了解 , 上海一直高度重视作业设计 , 2018年“作业研究”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在此基础上 , 上海陆续印发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初中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 , 推出一系列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相关措施 。 结合“双减”新要求 , 上海持续在作业设计和作业指导上发力 。 近期将出台“校本化作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 聚焦基层应用 , 突出教师可操作 , 并开展全员培训 , 着力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 。
“要充分发挥好作业在教学中的各种作用 , 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愉快体验 , 感知学习意义 , 建构知识 , 发展能力 。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告诉采访人员 。
线上有名师 , 线下有导师
这学期 ,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六年级的孩子们都有了一位“签约”导师 。 有困难找导师 , 有困惑找导师 , 与班主任的工作形成补充 , 导师更注重学生成长中的个性需求 , 为“结对”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和精准指导 , 疏解学业压力、增强成长信心 。
导师还肩负着成为家校沟通“桥梁”的责任 。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沈寒亭的爷爷说 , 自从有了“签约”导师 , 不仅孩子多了个“老师朋友” , 家长也多了个了解孩子的渠道 , 感觉更放心了 。
这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全员导师制 。 此前 , 全员导师制已在上海12个区186所中小学试点一年 , 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 , 在初中所有年级和小学、高中重点年级实现全覆盖 , 目标是“学生人人有导师 , 教师人人是导师” 。 为配合全员导师制推广 , 上海积极开展专业资源开发和培训调研指导 , 并下发《师生关系指导手册》《家校沟通指导手册》《作业命题指导手册》 , 同步实施市级种子教师培训 , 启动区、校教师全员培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