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减”,构筑基础教育“新生态圈”( 二 )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闵辉表示 , 全员导师制是上海落实“双减”政策、发挥教师育人“引路人”功能的重要举措 , 目的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 , 形成育人合力 , 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
线下有导师 , 线上有名师 。 今年9月 , “上海空中课堂”推出升级版 , 新设《名师面对面》栏目 。 优秀教师通过电视屏幕、在线授课等形式 , 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 。 栏目背后 , 是一个超强的“名师天团”——由上海400多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团队教师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
这一优秀师资“云共享”举措 , 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 。 大家普遍反映 , 线上的丰富资源 , 成了“双减”后个性化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宝库” 。 截至目前 , 《名师面对面》栏目累计收视观众已达354.3万 。
当教师角色进一步凸显 , 教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学生学习方能更好回归校园 。 眼下 , 依托紧密型学习集团建设 , 上海正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 促进优秀教师有序流动 , 打造更紧密的新型教学共同体 。 这一切围绕的是 , 更多关注学生 , 服务好学生差异化的教育需求;更多聚集优秀教师 , 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
无论是线上“永不落幕的课堂” , 还是线下“全员导师制” , 上海希望通过标本兼治 , 以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 不断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 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
盘活校内外资源
放学后去哪儿?“双减”后 , 上海中小学提供了课后服务的鲜活样本 。
教育部“双减”学校直报系统数据显示 , 上海100%的义务教育学校都提供课后服务;参加学生达132.5万人 , 实现愿留尽留全覆盖;所有学校都能做到每周5天、每天不低于2小时 。 这些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 。
一区一策、一校一方案 , 课后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 上海市梅园中学在课后服务中以“走班制”形式 , 为学生提供鼓乐、健美操等体验课程 , 学生根据兴趣报名 , 每学期轮换 ,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 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开发建设“校园微信课后服务智能平台” , 学生每月在平台自主选课 , 生成“一生一表”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目前上海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由本校教师承担 , 94.1%的教师投入到课后服务中 , 展现了担当和作为 。 上海市教委鼓励区、校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调休、提供晚餐便利等人性化措施 , 并在财政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 确保参与教师劳有所得 。
为丰富学校课后服务资源 , 上海不断盘活校内外资源 , 征集各类素质教育类课后服务在线课程 。 经专业评估 , 已有337家机构(单位)的985门艺术、体育、科技等课程(含活动)入围首批“上海市素质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源” , 面向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费开放 。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 , 需要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 教师资源不足 , 上海鼓励各区建立助教队伍 , 整合退休教师、志愿者和其他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作为课后服务补充力量 。 上海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也主动与区域内学校“手拉手”开展课后服务 。 初步统计 , 上海各区学校的课后服务共引入11414名退休教师、社会专业组织、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专业力量 。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五育活动日”覆盖区域内中小学 。 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送课进校园” , 每周向约5000人次学生提供100余门公益性课后服务课程 。 与“双减”前相比 , 课程设置增长50%以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