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什么说共同富裕的核心是教育公平?( 二 )


差距与不公平
“最大的差距 , 仍然是城乡差距”
但是 , 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势并不特别乐观 。
雷晓燕根据七人普和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项目2018年的数据 , 梳理出一个教育的发展趋势 。
整体来看 , 近30年间 , 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上升 , 从1990年的6.2年增加到2020年的9.91年;论教育程度 , 初中、高中、大学的比例得到很大提高 , 尤其是2020年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已经提高至30.6%;女性受教育年限近年来也在不断追赶男性 , 甚至实现反超 , “城市早一点实现反超 , 农村晚一点” 。
这些是发展的成绩 , 是好的一面 。 不过 , 看看细分项 , 就能发现教育的差距所在 。

教育|为什么说共同富裕的核心是教育公平?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960973
现有劳动年龄人口中 , 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比较明显 。 农村年轻人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例超过40% , 大专及以上的比例低于25% 。 而且不管是哪个年龄群体 , 农村受教育程度均低于城市 。
“最大的差距 , 仍然是城乡差距 。 ”姚洋认为 , “整体的教育水平在提高 , 但是城乡差距没有缩小 ,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 ”
看未来劳动年龄人口 , 贫富群体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 。 雷晓燕研究发现 , 2018年实行的那轮减负政策 , 影响了不同群体的家庭教育开支和学生学习时间 。 “减负之后 , 富裕家庭的教育支出上升 , 贫穷家庭的教育开支更加下降;富裕家庭的学习时间更多 , 尤其是休息日 。 ”雷晓燕认为 , “减负 , 并没有减少负担 , 同时还导致了不均衡的状况发生 , 加大了不同家庭的教育差距 。 未来十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 并不那么如人意 。 ”
有钱人开始请私教了 , 穷人就没办法去送小孩培训了 , “双减”最后的结果 , 可能反而扩大了教育的差距 。
这些教育的差距 , 还体现在流动性上 。 姚洋根据CFPS数据统计了“教育流动性” 。 结果发现 , 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与父辈教育的相关性 , 大约是0.6 , “那时候教育的流动性很低” 。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那群人 , 相关性降到了0.35以下 , “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 教育的流动性大大增加” 。 而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 , 相关性又上升到0.5以上 , 流动性又开始下降 。
关于教育流动性 , 姚洋还有一个感性的统计 。 每年北大课堂里 , 姚洋都会统计学生中“父母双方都是农民”的比例 , 结果大概只有1-2%的水平 , “在我们上学的年代 , 我们班的这类人群比例大概占了三分之一 。 ”
公平与初心
“共同富裕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
在当下的经济社会环境里 , 教育依然是决定收入的最重要因素 。 “要想共同富裕 , 提高教育水平是根本 。 ”姚洋提出 , “共同富裕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 。 ”
关于如何缩小教育差距 , 姚洋提出了两点 , 一是普及高中教育 , 二是改革大学收费 。
在现行选拔机制(比如高考)短期内不会有所变化的前提下 , 姚洋认为“中小学就别选拔了” , 普及更长时间的教育 , 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
有财力的地区 , 比如浙江 , 可以直接普及12年义务教育 , 把3年高中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 其他地区“可以把小学缩减到5年;初中和高中一贯制 , 从6年缩减到5年 , 也别中考分流了 。 只增加一年的义务教育 , 我觉得这个可以大大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 。 ”
与此相关的 , 应该“取消按照学校的归类拨款的机制” 。 姚洋建议 , 应该建立生均拨款的制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