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好的教育要“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教育|好的教育要“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文章图片

偶然听到一位老师讲如何高水平赞美一个人 , 她提到3个词让我很受触动: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
什么叫轻轻地?就是赞美的时候 , 不要给别人造成负担 , 赞美的表达一定要简洁 。
什么叫深深地?不是话要多重或者多长 , 而是你要表达出来对方的优点已经嵌入到你的生命当中 , 它使你发生了改变 。
什么叫常常地?说白了 , 就是养成赞美的习惯 。 从今天开始给自己提个要求 , 任何场合、任何场景 , 我们都要给别人一个正反馈 , 因为利他也是利己 。
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 不断咂摸这三个词 , 它们只是在说赞美吗?
浸泡在教师岗位的这些年 , 我们其实一直沉潜于一种“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的教育意象:“轻轻地”育人、“深深地”学习、“常常地”坚持 , 如此勾勒出学生聪颖、老师晶莹、学校丰盈的教育图景 。

教育|好的教育要“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文章图片

01
轻轻地:
一是声音要轻 , 二是动作要轻
在班级里 , 我们能够发现 , 凡是老师平时说话不大声、不急躁的班级 , 孩子们活动常规、行为习惯都会表现得更有序 , 甚至这个班级孩子的精神面貌也更加明亮 , 与人交流沟通有礼有节 。
“音量”是教师教育行为中需要关注的细节 , 老师要对自己的声音有“掌控感” , 绝不能滥用自己的声音 。
科学研究表明 , 教师在教室中的讲话音量不宜超过70分贝 , 长期处于高音量环境的儿童反而不易集中注意力 , 学习的兴趣和耐心也会减少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声音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一种工具 , 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
在动作上 , 我们依然主张“轻” , 这种轻不仅仅指老师对学生的肢体接触 , 还有老师平时的一举一动 , 比如课堂上的走步、关门的动作、拿取物品的声势……轻轻地 , 你走了 , 正如你轻轻地来 , 挥一挥衣袖 , 你可以留下一片云彩 , 这片云彩代表着:素养的本质是种体贴 , 它往往体现为对旁人的不打扰 。
对细小的声音 , 侧耳倾听;对巨大的声音 , 保持质疑 。 轻声的教育不是轻慢的教育 , 当中反而折射出对深层人性的郑重和关照 。
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 , 儿童有不能承受之重 , 轻言轻行 , 言传身教 , 我们“轻轻” , 因为我们把儿童看得“重重” 。
02
深深地:教师要打两口井 ,
一是通向儿童的心灵之井 ,
二是通向教学的育人之井
再回到那位老师解读的赞美公式:赞美=发现并指出对方的独特行为 。
这当中有两个技巧 , 一是从差异中发现赞美的内容 , 二是赞美行为 , 而非赞美天赋 。
如果往教育上进行一下对应的话 , 也许前者就是在对应心灵之井 , 后者就是在对应育人之井 。
我们学校遵循“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 , 办有温度有故事学校”办学理念 , 提炼出教师成长五件套:“研、读、写、讲、种” , 其中“研”即指研究儿童、研究课堂、研究教学 。
向儿童心灵的深处漫溯 , 我们发现每个孩子人格完善的境脉不尽相同 , 从而树立“每一位学生都是美丽的不同”的学生观 , 相信基础教育的使命就是在尊重“不同”基础上“给孩子留下明亮的心”(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语) 。
向教学路径的深处漫溯 , 我们不断寻找让儿童“诞生精彩观念”的方式 , 从而梳理出自然生长课堂五要素 , 即“基于关系的相遇与对话、基于自主的探索与发现、基于合作的互动与体验、基于理解的分享与表达、基于发展的激励与评价” , 相信想更好地育人就需要不断追问:我们该怎样为儿童的幸福前行设计或铺好“跑道” , 让儿童在“跑道”上行走得自由而规范 , 快捷而有效?(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