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二十四年前,张桂梅这样当初三班主任( 二 )


那时山里的孩子 , 梦想都显得格外沉重 。 他们在自由又贫瘠的环境中长大 , 最远的活动距离 , 就是大一点的乡村集镇 , 眺望大山 , 他们向往山外的生活 , 盼望走出去 。 得到读中学的机会 , 他们背着简单的行李卷儿 , 拿着小学升初中的通知书 , 满怀欣喜和憧憬 , 远离家乡、亲人 , 沿着羊肠小道爬山过岭 , 走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 才走到通客车的公路 。 再坐上汽车 , 一路颠簸来到县城——这个充满新奇的城市 , 代表着一种更好的生活 。
【父亲|二十四年前,张桂梅这样当初三班主任】班上有个小女孩 , 开学告别家里病重的父亲 , 来到民族中学 。 两年中 , 她一直沉默寡言 , 在集体活动中也难听到她开心的笑声 , 总是心事重重 。 陌生环境、性格内向和病中的父亲 , 让她很难放下包袱专心学习 , 成绩一般 。
在初三的关键时刻 , 她父亲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 他临终时嘱咐家人:这么远的山路 , 就别让女儿回来了 , 耽误学习......
张老师发现她情绪特低落 , 问她为什么 , 她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 。 张老师心里也很难过 , 她自己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 , 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
张老师说:“回家看看吧!”
她说:“不行 , 回去耽误学习 。 ”
张老师说:“好样的 , 你比老师强 。 别憋着 , 哭出来吧!把思念与苦痛哭出来 , 咬咬牙 , 别让父亲失望 。 ”
张老师把这件事向全班说了 , 还讲了一段话:老一辈走了 , 把希望和美好寄托在你们身上 。 父亲宁舍生死诀别 , 也不愿耽误几天孩子学习 , 这就是他心里面知识的份量和学习的重要 。 苦了一辈子的父亲 , 临终前让别人捎给她的 , 就是这么两句话 。 但大家都知道 , 这两句话里 , 有多少叮嘱和无奈......
班上鸦雀无声 。 继而 , 不少同学泪流满面 , 教室里抽泣声一片 。 张老师当即告诉大家:下两节停课 , 全班同学陪着她祭奠父亲释放痛苦 。 说完 , 她捂着脸离开了教室 。
两节课后 , 张老师回到教室 。 班里一片安静 , 学生全都在认真做作业 , 个个脸上都挂着泪痕 , 但神情平和坚毅 。 班主任张老师心里感慨莫名:多好的孩子啊 , 他们知道自己肩膀上的分量 。
(三)
不要以为山里孩子到了县城中学 , 就会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 头悬梁锥刺股 , 以求出人头地 。 城镇的灯红酒绿和市面繁华 , 也是一种诱惑 。 初中三年 , 往往走出去的不多 , 学坏的不少 。 走不出去还因为 , 同学们养成了自由懒散的习惯 , 时间管理差;加之基础差学习没有自信心 , 总依赖别人讲解帮助;孩子们之间半斤八两 , 缺乏带动学习的力量 。
须知 , 他们的小学 , 有的是在一人一校读的 , 有的是在本地复式班读的 , 在完全小学就读的 , 算是最好的了 。 有的读小学断断续续 , 高兴了就去读一年 , 家里需要就跑到山上放一年羊 。 老师大都是代课老师 , 正宗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去那里 。 有的老师只会用本地民族语言讲课 , 别说是普通话 , 就连本地汉语方言也不会讲!这些学生到了升初中的年龄 , 被照顾录取了 。 但是 , 其水平还不如城里小学三四年级的 。
初二时 , 这个班所有学科统考成绩都不理想 , 政治是华坪全县的第30名 , 也就是倒数了;语文是13名 。 张老师上完两周课测验了一次 , 没有几个人及格 , 更别提高分了 。
左思右想 , 班主任张老师“出招”了:她不停鼓动同学们勤奋刻苦 , 课上边讲初三的教材 , 边补习初一课程 。 生活上她既当慈母 , 又当严父 。 民中学生全都住校 , 早上六点钟她就起床 , 把学生也喊起来 , 带他们一起跑早操 , 上早自习 。 中午监督同学们睡午觉 , 给他们盖被子 , 一张床一张床地查点人数 。 怕学生假睡 , 她就隔上20多分钟 , 男女同学宿舍再各查一次 。 晚自习后 , 别的老师走了 , 张桂梅又走进教室 , 陪着学生做完各科作业 , 再送他们回宿舍 , 看着他们睡了 , 她才回宿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