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别把孩子当作“敛财工具”

新闻背景:
近期 , 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以展示“萌娃”为主要内容的账号 , 不少家长将孩子打造成“网红” , 并通过商务合作实现流量变现 。 近日 , 文旅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 , 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 , 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

网络|别把孩子当作“敛财工具”
文章图片

创意图片 中国经济网 许子杰制作
别把儿童当成“摇钱树”
随着短视频成为时代潮流 , 不少家长纷纷将镜头对准“萌娃” 。 一开始 , 这些内容多以展示儿童生活、记录成长过程为主 , 隐含的是家长“晒娃”心理 。 但当萌娃类账号展现出“吸粉”、变现功能之后 , 一些父母宛如发现了新大陆 , 打起了“网红儿童”的主意 。 还有个别父母心态畸变 , 把孩子当成了“摇钱树” , 被舆论戏称为“啃小族” 。 【】
大卫·奥格威提出广告学的3B原则 , 即Beauty美人、Beast萌宠、Baby萌娃 , 这三元素符合人类关注自身生命的天性 , 最容易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力 。 吃播博主“佩琪” , 年仅3岁就被父母喂到70斤;不少3-8岁童模换装拍摄日均工时超10小时 。 这些“网红儿童”年收入频过百万甚至逼近千万元 , 高达城镇人均年收入的数十倍 , 这是硕士毕业生奋斗10年也难积累的财富 , 如此诱惑壮大了“啃小族” 。 【】
许多人对这些孩子的视频一笑而过 , 但若细究 , 可以看出重重套路:有的编排俗套剧本 , 以爸妈骗小孩取乐;有的打造“小大人”形象 , 让孩子模仿成人言行;还有的直接请来网络营销公司 , 包装出“吃货”“公主”等人设……一番经营下来 , 孩子们圈粉不少 , 家长们则通过卖货、软广等途径赚得盆满钵满 。 但是 , 这些在镜头注视、脚本指导下“打工”的孩子 , 可能疲惫不堪 , 甚至难以分清“戏里戏外” , 很大程度上正在上演“楚门的悲剧” 。 【】
父母之爱子 , 需为之计深远
环顾媒体报道的各类“网红儿童” , 有的把5岁小孩推到镜头前表演化妆 , 有的强迫孩子参与“萌娃坑爹”“母女斗智斗勇”等段子拍摄中 , 还有的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做性暗示动作等吸引流量……这些现象的背后 , 是一些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 , 把自私自利演绎到了极致 。 这次《意见》明确了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的一系列规定 , 旗帜鲜明地发出了信号:孩子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 强迫孩子走上“网红儿童”之路 , 很有可能触碰到法律底线 。 【】
如果说“啃老”是道德问题 , 那么“啃小”则是社会问题 。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 , 少年富则国富 , 少年强则国强 。 ”未成年人之于家庭、社会、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 。 “啃小”盛行的“网红儿童”产业链 , 给“网红儿童”寄生家庭带去短暂丰厚的经济收益 , 促成各方利益变现 , 资本收割一波红利 。 父母应意识到“啃小”攫取浮财若漂萍 , 聚散都在倏忽间 。 人的成长要符合发展规律 , 每个阶段都有相适应的行为 , 切忌揠苗助长 , 时空错位的童年无法孕育出有序健康的人生 。 【】
诚如专家所言 , “到了青春期 , 孩子就会在这件事上进行切割 , 要么彻底变成被物化的机器 , 要么脱离父母 , 与其在亲子关系中出现强烈冲突 。 ”父母之爱子 , 需为之计深远 。 与孩子无限的成长可能相比 , 眼下这一点名利真的那么重要吗?【】
网络平台要从严把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