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家教论说”之十七:《“智商”不是盖棺定论》( 三 )


而我国清朝时期 , 有一个叫戴震的人 , 据记载 , 9岁时才刚刚会说话 , 其智力水平应当说是很低的 。 但由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他个人也很努力 , 勤学好问 , 肯于钻研 , 后来竟成为博学多才的数学家、哲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 , 在许多学术领域里都有建树 。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 据说幼时说话也很迟 , 上小学时 , 学习成绩很差 。 父母认为他是个弱智的孩子 , 学校老师也反映他头脑迟钝 , 预料他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 但他二十六岁时 , 就发现了“狭义相对论” , 三十岁成为大学教授 , 在物理学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贡献 。
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不仅告诉我们 , 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可以变化的 , 而且也说明人的智能开化 , 是有早有晚的 。 小时侯聪明的 , 长大后不见得也聪明 , 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 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小时了了 , 大未必佳 。 ”小时侯不大聪明的 , 长大后不见得不聪明 , 也不见得在学业或事业上没有建树 。 比如 , 达尔文家族就是属于“大器晚成”家系 。
智能开化比较早的 , 长大了智力发展水平不见得是高的;智能开化比较晚的 , 长大了智力发展水平不见得就是低的 。
所以 , 孩子小时侯进行智力测验的结果 , 不论智商是高还是低 , 都不能作为预测长大后 , 能不能取得理想的社会成就的唯一依据 。
智商高低并不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对于孩子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得的“智商” , 是较高的 , 家长不要沾沾自喜 , 盲目乐观 , 忘乎所以 , 从而放松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所测得的“智商”是比较低的 , 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 , 灰心丧气 , 放弃培养教育 , 撒手不管 。
对于智力测验所得的智商 , 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 根本不信 , 那也太绝对化了 , 这不好;但奉若神明 , 深信不疑 , 也是不明智的 。
我以为 , 应该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对测验的结果做“或然性”的理解 , 即:“有可能 , 但不一定 。 ”这样 , 也许更符合实际 , 更妥当 , 更有益 。
有的家长对孩子所测得的智商与学习成绩有何关系 , 也很关心 。 的确 , 在现实生活中 , 有的孩子智商较高 , 但学习成绩却不大理想;相反 , 有的孩子智商并不高 , 可学习成绩反倒不错 。 这种现象反常吗?
不 。 很正常 。 这恰恰说明孩子的学习成绩 , 不仅仅与智力因素有关 , 也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 比如 , 孩子的学习动机端正 , 学习方法科学 , 学习习惯好 , 兴趣广泛 , 勤学好问 , 刻苦钻研 , 意志力强 , 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 即或是智力水平低一些 , 也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 正如古人所说:“勤能补拙 。 ”
相反 , 非智力因素不好 , 学习目的不明确 , 学习态度不端正 , 不思进取 , 不刻苦 , 不努力 , 怕苦怕难怕累 , 懒惰 , 就是智商再高的孩子 , 也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
所以 , 家长对于孩子的智商 , 应当做到心中有数 , 不可盲目 。
破除对智商的迷信
“智商”这个概念自二十世纪初诞生以后 , 就一直处于纷纭争论之中 。 多项延续数十年的追踪研究指出 , 智商并不能决定和预测人的成败 。
只要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 , 均有可能在学业、事业与生活中取得成功;而且 , 在人们成就的影响因素中 , 以语言和数理逻辑为核心的传统智力因素 , 仅占一部分 , 而动机、抱负、意志力、灵活性、社交能力、领导能力等大量非智力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