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背景下促进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教指委专家谈“双减”
【教育|“双减”背景下促进数学教学提质增效】“双减”的责任在政府 , 关键在学校 , 重点在教师 , 难点在课堂 。 为破解常态课堂教学难点问题 , 如“过度重视机械记忆而忽视学生真正理解”等 , 辽宁省从2001年起 , 以九项课题为载体 , 聚焦“促进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 经过20年实践 , 探索出促进学生理解、指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多种策略 。
数学理解是数学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 , 如果学生实现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 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必然得以提升 , 学生课业负担自然就会减轻 。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学)》中对数学课程内容的划分 , 整合具有共同特征的数学核心内容 , 将课程内容确定为七个单元主题:数与符号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和运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实践活动 。 通过单元主题教学 , 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 , 理解数学学习内容 , 探寻数学本质、数学素养发展 。
根据具体内容的作用与价值 , 可分为“种子课”“生长课”和“主题实践活动” 。 “种子课”是承载数学学科核心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课 。 “生长课”是在“种子课”基础上 , 运用在“种子课”中习得的知识经验 , 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 , 能迁移学习的课 。 主题实践活动课是在“种子课”和“生长课”进行到一定阶段 , 按照学科总课时量的10% , 自主研发的类似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课 。
借鉴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 , 形成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确定预期结果、选择评估内容和设计教学任务 。 确定预期结果 , 解决学生在单元主题教学下应该学到什么的问题 。 从思考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开始进行设计 , 包括内容简析、教学目标、预期学生理解三个方面 , 而且这三个方面相互对应、一脉相承 。 预期学生理解要阐明学生做什么才能表明理解所学 , 是从学生视角对教学目标如何达成的深层次思考 。 选择评估内容是解决“用什么可以证明学生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的问题 。 依据内容简析、教学目标及预期学生理解选择评估内容 , 重点设计表现性任务以获取能说明学生学习过程及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内容 , 便于获取数据确定学生理解水平 。 设计教学任务是解决“什么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结果并在评估中尽可能取得优异结果” 。 教学任务设计结合预期结果和评估内容进行 , 思考表现性任务是什么 , 达成什么结果 , 怎样设计系列化任务既能促进理解迁移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 在经历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 促进学生理解水平的不断提升 。
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形成重应用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三段式范式 , 即目标为导向、问题为主线的“生活化主题、问题化内容、结构化实施”基本范式 。 运用“三维六度”课堂观察评价反馈学生理解水平和核心素养达成程度:三维指教学目标、教学文化、教学过程;六度是把教学目标细化为教师预设度和学生达成度 , 把教学文化细化为教师倾听度和学生倾听度 , 把教学过程细化为师生互动度和学生专注度 。 运用“五维五性”即活动主题的适宜性、活动目标的恰切性、研究思路的可行性、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活动成果的丰富性 , 评价主题实践活动 , 反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及数学理解水平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