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国华育人十九载:逾三千寒门学子从乡野走向世界


国华|国华育人十九载:逾三千寒门学子从乡野走向世界

文章图片


引言
出生在贫寒之家 , 必须奋力一搏 , 才有机会改变命运 。 “不幸”曾是他们的标签 , 但在入读国华中学后 , 他们自称为“幸运儿” 。 每一位来此求学的人都会在校门口的石碑上读到“用知识改变命运”几个大字 , 当他们进入这所费用全免的慈善中学 , 不仅得以继续学业 , 还被教会了自尊、理想与爱 。

这是三段真实的故事 。

齿轮转了
一通改变命运的电话打到村上 , 因为家里没装电话机 , 这个重要的消息 , 黄华庚没有亲耳听到 , 而是由一位村干部急匆匆跑来转述:“华庚 , 华庚 , 广东那边通知你去考试了!”
【国华|国华育人十九载:逾三千寒门学子从乡野走向世界】正在田里插秧的少年知道 , 这是那所叫国华的学校打来的 。 除了从一位住在顺德的亲戚口中听说到学校名字 , 除了知道这所“奇怪”的学校一切费用全免 , 还帮助家境贫寒的学子解决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的全部费用 , 黄华庚对国华一无所知 。
但可以免费上学就够了 。 黄华庚一家过得很艰辛 , 父亲很早去世 , 妹妹有残疾 , 全靠母亲一个人拉扯生活 。 读小学时 , 黄华庚的书本和墨水都是蹭同学的 。 假期里 , 黄华庚会挎着一个泡沫箱子到田头吆喝卖冰棍 , 平时他会捉鱼、采蘑菇、背竹子 , 把鱼烘干在赶集时卖掉 , 也是家里一笔重要的收入 。
所以当出现一个不用愁钱的求学机会 , 黄华庚立刻登上了去长沙的巴士 。 考场负责招生的老师见到这位星夜赶来的农村孩子 , 心疼地说可以休整一天再考 , 但皮肤被晒得乌黑的少年只想赶紧考完 , 因为还要赶回去帮家里干农活 。
命运的齿轮就此开始旋转了吗?最终 , 自强的少年幸运通过了国华的入学考试 , 成为首批被招募的学生 , 而在齿轮另一边 , 同样对求学忧心忡忡的还有女孩白刘黎 。
白刘黎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家庭 , 家里的哥哥、姐姐和自己都是被收养的孤儿 。 家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微妙而冷淡 。 哥哥姐姐都已成家立业 , 父母很少向人提起这位小女儿的存在 。 在养母去世后 , 家里就只剩下白刘黎和深陷丧妻之痛的养父 。 后来父亲病了 , 在一个暑假 , 寡言的养父去世 , 家中的积蓄也因为治病而所剩无几 。
白刘黎强调 , 自己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离世而流露过负面情绪 。 从小养父就剪去了她的长发 , 她早已习惯以假小子形象示人 。 对于白刘黎来说 , 入读国华有着更为重要的人生意义 , 她不仅能够求学 , 还在学校老师的关怀下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 从而变得更加开朗积极 。
2002年 ,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决定捐资创办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中学——国华纪念中学 , 面向全国招收家庭贫困、素质优异的中学生 , 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 , 人均培养费用超过30万元 。 杨国强写下如此寄语:“立校办学的目的 , 是让年轻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 , 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 , 以建设国家和回报社会为终点 。 我真诚希望每一个走出‘国华纪念中学’的学生 , 铭记‘既受助于社会 , 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的价值观 。
十多年来 , 这些理念一以贯之 。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 , 这所慈善高中所做的远远超出了物质帮扶层面 , 始终致力于从人格和精神层面对贫寒家庭出身的学子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
和国华学生有过接触的人常常会感慨 , 这些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 。 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与贫寒相关的自卑 , 而是一种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