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杉|北大教授刘云杉:警惕"能力至上" 尤其是空洞的表现主义

作者:刘云杉
来源:中小学老师参考,本文整理自刘云杉在“2021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前沿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学习的限度》

刘云杉|北大教授刘云杉:警惕"能力至上" 尤其是空洞的表现主义
文章图片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
教育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现象
在新世纪之后,学习是一个非常热的词,甚至是替代了教育 。
回到我们中国,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减负 。
教育减负的1.0版本,主要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可教育减负之后,家长负担却重了,经济负担、时间成本、情感负担太重了 。
教育越来越昂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用服务与消费来定位教育产业时,要找一个能够信任的、能够负责任、有专业权威的学校与老师,却越来越难,越来越贵 。
一个整体的、方方面面的学校环境被分解了 。
但学校被开设成为学店时候,也就是当学生成为某种消费者的时候,其实学校死掉了 。

刘云杉|北大教授刘云杉:警惕"能力至上" 尤其是空洞的表现主义
文章图片
“双减”政策,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回学校,重新回到不再过去那样一个被架空的学校,这个学校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的严肃性 。
其实,中国教育改革一直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对立 。
我经常讲,“素质教育”其本身是面目模糊、内涵纷乱的,它更准确的定位是作为批判的武器依附于“应试教育”的躯壳上 。
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到底是不是对立的?

刘云杉|北大教授刘云杉:警惕"能力至上" 尤其是空洞的表现主义
文章图片

尤其是它发展到今天的2.0版本,也是我一直的说的精约教育与博放教育的对立 。
这个对立背后可能就是2000年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其前锋是一些家长,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提倡愉快教育,让孩子有轻松 、自然且自由的童年,在思想上有自由主义的传统 。
比如鲁迅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立,背后是把儿童世界与教育世界对立 。
在第八次课程改革里面,就是批评传统的三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三中心”之后,立了什么中心,是儿童兴趣吗?是无中心吗?这个问题是需要讨论的 。

刘云杉|北大教授刘云杉:警惕"能力至上" 尤其是空洞的表现主义
文章图片

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看到校内的素质教育与校外的应试教育、校外知识输入、套路学习和校内的自主学习,体验成长与成功,这种组合非常奇怪的构成了一种嵌套机制 。
知识和能力之间,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稳定的支持,知识输入怎么能有一个可见的能力输出,这些问题的背后存在复杂性 。
过去更多是接受性学习,现在需要发现性学习
2000年开始的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目标是根治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痼疾,让学生主动学习 。
第一举措,废除教学大纲 。
过去教学大纲讲得很清楚,主要考察教学知识点,而改革后设置课程标准,更多是从学生行为来考察,通过学生行为考察,要设置最低标准,这种标准是可测估的、具体的、可评价的 。
它是从过去的知识标准、规定教师行为到今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标准变化,学生行为表现和知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一切学习都能够用行为来表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