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武大爆火恋爱讲座教授发文谈招生难:老师真的用心,学科真的有文化,欢迎报考!( 四 )


其三,思而无己,以他论为美。心理学已非大理论之时代,此或因随心理学肇始,学科渐成、范式渐清、技术渐进、简单之现象及基本之原理已被验证,研究难度随时间边际效用递增。此于中国心理学尤甚,因其自始至终均无可靠理论。如唐君毅直言:“西方近代之科学的心理学,实尚在极幼稚之阶段。其前途发展如何,虽不可知,然以其今日之成就而言,其对人心本身认识之深度,盖尚不如过去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对人心认识之深度”。牟宗三甚至断言凡此现代之科学心理学均属假科学。哲人之言尖刻,然心理学人自省者少反追捧者众。不乏学人以理论建立自居,然仅理论而言,现已难辨何为规范、何为创见、何为美。其表现有三。一则以观点为理论。理论乃系列假设或原理之集合,经概念推导而成。于心理学,其原理或假设大多经实证研究所检验,由归纳成为概念游戏。观点则不然,其或为洞见,或为个人之灵光一闪,或为对某人甚至某事之独特、与众不同之看法。类似看法人皆有之,然证实之不易,倘若证明也难称理论。盖因其并无对心理或行为现象进行有力、系统而概况性之描述。反之,并非任何非实证者均为理论。中国心理学似有此倾向,即从上至下,从师到生均将非实证、非客观之研究称作理论研究,并将此命名为理论方法写入各式开题、答辩及基金申请中。若如此,则想法不分优劣均可称为理论,而无量化之研究均可叫做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说法之泛滥亦造成理论之粗制滥造,号称理论者招摇于期刊之上,自谓较之实证更有高度,自尊之满足,是其对理论敬畏之缺乏。中国心理学理论研究不应是素人直觉的自我观点讲述。二则以释经为洞见。哲学可为哲学史,然心理学不可为心理学史。理论学者多有中国哲学之气质,无严格哲学训练却乐于攀附,于一知半解间对似是而非、若有所思、似有洞见、幻若真实之论断甚为膜拜,视注书释经当为理所。哲学传世之思可依原典或人物作一解读,然心理学独具科学知识累计之旨趣,依文史哲之法作文,易流于自说自娱、自言自乐。恐依哲学家而言,颇为幼稚。心理非复杂于哲学人生,然其学科范式有自然科学之特点,更新极快然积淀少,学者以实证结果归纳为据,非以某人物之言为依。神化个人之思易将二等、二手之哲学为理论。无人之思可为全知全能,所谓理论亦只仅对社会、心理或行为的一解释、一角度、一态度、一观点,它仅是一扇窗,也必是盲人摸象。三则以巧言为思想。理论者,概念之逻辑游戏,非言辞之细腻壮美。诚然,好理论文章定言语华美、辞藻生动,然其核心当为基于实证之事实与严密之逻辑推理。现今之所谓理论文章易于摆出似是而非之证据及极不严谨且自说自话之逻辑,并用言喻掩盖之。如此类文章常犯之逻辑错误,第一格归因错误,即用不完整例子归纳得出结论、选择性忽视其他结果。常见形式为论证甲发生、乙发生,则推导甲就是乙之原因。此种推论忽视了甲未发生时乙是否发生、甲发生时乙有无可能不发生以及乙发生时是否可以无甲等情形。通常之所谓理论多擅用饱含情绪之言辞反驳替代绝对理性之逻辑推理。即便自称理论,逻辑严密、推导细致之科学论文也应胜过言辞美丽、似乎散发智慧之散文。所谓理论研究是否更为高深、是否有益,不在于其个人观点表达之精妙,而在于其问题之重要、描述之精准、解释之深度及推理之严密。
其四,己而无依,以趣用为美。心理学立身之本乃是对人类心理历程与行为之客观描述与理解,其自身并无规范之意。人类之知情意行是好是坏与心理学并无关联,心理学亦无意卷入此类世俗讨论。无论其为自然科学抑或社会科学,心理学仅为客观之描述,从无主观之评价。科学即理论描述,技术才应用于世。将原理应用于它者与社会乃学者之责任,非学科之意蕴。于学科言,心理学非媚上愚下之术,然学者可有经纬天地之责。担此社会责任乃学者之私,非学科之向。实践可促理论,然其亦可异化学科。其表现有三。一则以趣味为科学。客观人心规律,无所谓有趣。然是否从中获取趣味,则只关研究者,无关大众。现今研究讲求社会影响与传播规律。学者本应享受求知之原始旨趣,然现实却迫使其承担科普之责,甚至为迎和无前沿知识之大众口味而选择研究问题。心理学研究可与生活接轨者众,科普当交由有兴趣能力且有时间之大师,而非如现在一般,由公司运营雇请一知半解之研究生来进行。结论之过度解读与概念曲解,会加深公众与科学之误解,并极化公众趣味。二则以应用为功用。若学科有其新解,则其可为知识;而若其新解有用,则学科似有其价值。快时代之特征即不求原理精深、但求立等可用。公众对心理学之期望亦如此,其可听大师大谈儒释道甚至一起朗诵原典,附庸风雅、不问用处。而倘若谈及心理学,则必然需解释孩子如何教育、员工如何管理、病人如何医治等诸问题。在国外语境中,管理、法学方为研究生最多跨专业申请之学科,因其应用之本质而不设本科。然本科最受欢迎者,实为心理学等基础学科。中国则不然,心理学最易被跨专业考研者所选中,似乎心理学无需专业知识,单凭考研背诵课本即可。悲乎心理学,跨考成功者众。其已从上游且具基础性质之学科沦为下游且备应用性质之学科。此言并无将基础与应用对立分出高下之意。然中国心理学之基础与应用实则渐行渐远,基础者大谈概念而不顾民众,应用者熟知市场然流于经验。前者视后者骗,后者言前者痴。三则以下游为上游。心理学者皆言学科年轻,然对比管理、政治、传播等大量以心理学早期理论和研究为基础之学科,心理学已然年迈。凡此种社会科学多以心理学科为本,研究甚至论文写作均以心理学为规范,心理学之毕业生可入社会、政治、经管、公管、传播等诸领域寻找教职,然反之少见。作为学科层面之上游的心理学,实际影响上却远弱于上述诸学科,何其悲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曾为心理学诸专业之发文核心节点,因为其刊登之早期文章堪称典范,开领域之先河。然现今其甚至为管理营销之学者所不屑,将退稿投之。作为基础学科,心理学本是管理、政治、传播诸学科之理论来源与上游,然此关系逐渐异化,心理学较之其诸学科话语权薄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