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四 )


说着说着 , 家长又开始焦虑起来了 , 我也跟着焦虑起来了 , 转头看了看家里的娃娃 , 感觉即便是知晓不少心理学知识 , 似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 我依旧也是要一点一点摸着石头 , 或者是摸着我家娃娃的小脑袋 , 过河 。
重新又读了原文 , 突然想起在国外学习督导师督导时候的一句话: 这世上没有无条件的爱 。 老师当时接着说 , 我们的爱本身是具有方向的 , 如果你真的要给一个人无条件的爱的话 , 他(来咨询者)就会像被放在了一望无垠的沙漠里 , 没有方向 , 不知道要向什么方向进发;那样的话 , 他会恐慌 , 会焦虑 。 所以爱是需要有条件的 , 是需要给出方向的 。 如果爱真的是无条件的 , 那么作者不会对自己8岁的孩子说妈妈也好想要个A啊 。 文章里作者的行为其实是在表达:我对你的学习是有要求的 , 但是比起爱学习成绩我更爱你 。 生活中 , 家长们其实都是会关注 , 甚至有些过于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学习结果 , 言语中行为中都透露着对成绩的关注 , 而留给孩子的主观感受是:爸爸妈妈看不见我 , 看见的是我的成绩 , 那不是我 。 孩子是要被照见的 , 心理学中 , 称之为镜映 。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看到 , 当孩子无论是正在玩还是正在学习 , 还是在做什么的时候 , 他会抬头寻找家长 , 其实他是在寻找家长的视线 , 他会追随家长的视线所及 , 当他感受到他在意的人的目光的时候 , 他会被鼓舞 , 那么他就会更好更多地去“专心”于他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 因为他知道他做这些事的时候 , 会被看到 。 爱是要给出方向的 , 这种方向不能仅靠言语的传达 , 还需要用行动 , 用目光去指引 。 我们观察刚会爬的婴儿的时候 , 会发现小婴儿会爬几下之后抬头寻找妈妈或者看护人 , 看到她们的脸的时候 , 会突然笑得非常灿烂 , 然后接着使劲儿地、拼命地连着爬好几下 , 甚至会使劲儿到把自己绊倒或者磕到 。 那一瞬间迸发出的小“动力” , 就是他被看到后迸发出的他内在的力量 。 所以内驱力其实不是被培养出来的 , 而是被引导出来的 , 就像柏拉图曾经说过 ,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箱子财宝(能力/天赋)来到这个世上的 , 只是需要寻找对正确的钥匙打开 。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03
用爱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文|卢峰
每个生命都是一股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 但在很多时候 , 我们会常常听到父母评价自己的孩子“不上进、没出息、自私、叛逆……”其实 , 孩子的这些问题只是表象 , 不是真相 。 真相是生命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受到了阻碍 , 孩子的内驱力遭遇到外在的否定、伤害、忽视等 , 孩子会在“习得性无助”下选择“躺平” , 或在“自暴自弃”下选择“叛逆” 。
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 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 , 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也一样 , 常常会遭遇阻碍、失利 , 难免会有挫折 。 挫折并不可怕 , 可怕的是对待“受挫折的人”的消极评价和态度 。 就像这个故事的作者回忆的 , 在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 语文老师对她的“恶语相向” , 让她勇敢地跟老师唱反调!也让她产生了自己就是一个“敏感又勇敢的问题少女”的自我评价 , 导致她在当年四年级升五年级时 , 成为全班仅有的不能正常升班的三人之一 。
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的 , 在多数孩子当下的教育生活中 , 充满着教育的挫折 , 而偏偏没有挫折的教育 。 在这个故事中 , 毫无疑问 , 作者是幸运的 。 她的妈妈成为她自我改变的动力 , 她回忆到“我听到妈妈叫我吃饭 , 并告诉我 , 不管我学习有多差 , 只要我还愿意读书她就会一直供我读书 。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 , 让作者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中最温柔而坚定的支持 , 让她突然对好好读书有了渴望 , 至此开启了“逆袭”人生 。 除了母亲之外 , 她还感受到了她的哥哥、新班主任、朋友等的关心和爱护 , 都正像作者回忆到的 , “爱 , 于我而言 , 就像可以穿透万物的光 , 最终驱动并点燃了我自身的能量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