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 。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一刻15分钟,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一天也不知要说几遍 。
可是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
既然有“小时”,又有没有“大时”一词呢?
其实,“大时”的确是有过的,“小时”也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人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的时间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一个时辰是几刻钟古代用干支纪时 。一昼夜为12时辰,用12地支表示,分别为子时(23点到凌晨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
同时,古人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 。古代常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一个小时为4刻,一个时辰就是8刻,一刻用现在的时间表示就是14.4分钟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 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
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
‘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
古代计时工具有哪些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创始时间不晚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2) 。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
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
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
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 。
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 。《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
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 。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
圭表又称,日晷,日规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
“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 。
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
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 。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 。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 。
推荐阅读
- 什么是大驿土命,大驿土命与什么命理相克?
- 沙中土命是什么意思
- 你心目中最好看10部剧情电影是什么?
- 编笠百合花语是什么 百合的花语是(
- 桃红康乃馨花语是什么 花色康乃馨花语
- 重庆购房契税如何证明是家庭唯一住房?
- 发簪最初是什么的象征 发簪最初是什么
- 夜晚天空发黄是怎么回事 晚上天空变黄是为什么
- 什么是五行八字
- 水浒传十一回概括 水浒传十一回概括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