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比牛肉


羊肉比牛肉

文章插图
有一种家禽,是十二生肖之一,西游记里的二哥 。汉字“家”中有它的身影,它是一只猪 。在古代,猪肉受到牛羊肉的攻击,被人误解,被人忽视 。直到明清时期,猪肉触底反弹,强势反击 。猪有五味杂陈,反映了世界的变迁 。
那么,猪肉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为什么能打败牛羊肉,占据餐桌上的C位?
宝宝心里“苦”《礼记·御制》规定:“天子之邦太紧;诸侯王都在牢里 。”泰狱(注:古代把牛羊猪全部备为泰狱),以牛羊猪为主,少狱只有羊猪套餐 。牛羊看似地位平等,其实不然 。《国语·楚语夏》明确指出:“天子吃得太快,牛羊貘一应俱全,诸侯吃牛,卿吃羊,大夫吃貘,士吃鱼炙,吃菜 。”猪明显不如牛羊 。《国语·于越》还载:“生一夫,酒两壶,狗一条;女人,两壶酒,一只海豚 。”按照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狗不如猪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民众对猪肉的误解 。人们常常以“君子不吃江豚”为由,对猪肉嗤之以鼻 。其实这句话出自《礼记·邵毅》,原文是:“君子不吃江豚 。”意思是君子不吃形似人肠的猪肠以示仁慈 。后来引用注释时出现错误,导致信息不实,误解不断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加了一刀:“凡猪肉味苦微寒者,为微毒 。猪肉可以封闭血液,削弱骨骼和肌肉,削弱人体肌肉 。”猪肉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长期过量食用导致肥胖、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李时珍指出,猪肉吃多了副作用没毛病,但受限于医学技术,发病原因一般用“小毒”来概括 。误解很伤人 。牛羊在乐,猪宝在苦 。
“桌子上的苦”在牛羊猪的餐桌空间争夺战中,猪肉一度落后 。牛,体格健壮,适应性强,性格温顺,可以帮助人类从事农业生产 。为此,汉朝将牛列入禁宰名单 。《汉律》规定:“不得屠幼牙 。”元代农学家王镇在《农书》中反复强调:“农为牛之源,功业于天下 。”牛肉逐渐淡出了肉类的行列,王者之争其实是在猪和羊之间展开的 。
汉代民间常有“千足鸨(250头猪)”和“千足羊(250头羊)”的记载 。猪和羊被同等地饲养 。到了南北朝时期,受游牧民族习俗的影响,养猪规模迅速萎缩 。《洛阳伽蓝纪事报》说:“羊是陆地上最多产的” 。到了唐代,吃羊成为主流 。北宋《太平广记》记载了105种唐美食,其中羊肉47种,猪肉只有12种 。
北宋时期,虽然“御厨停用羊肉”成为祖传家法,但御厨每日食用羊肉的量仍然很高 。宋真宗有350人,宋仁宗有280人,宋英宗有40人 。为了省钱,宋神宗引进了猪肉 。一年下来,羊肉的消费量是434463斤,猪肉只有4131斤 。两者比例悬殊,猪肉很难上桌 。
“苏文蜀,吃羊肉,盛,吃菜汤”的民谣流传于北宋,对羊的重视可见一斑 。苏轼本人就是一个羊肉控 。他住在惠州,发明了美味的食物“烤羊脊” 。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一封信中写道:“牙缝里的一点肉,就像吃了一只螃蟹 。”羊肉吃起来像螃蟹,苏婆肉表达各种不满 。
甜而“咸”而平淡牛、羊、猪这三种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中的细微差别决定了表王的归属 。肉类含有丰富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经常吃肉可以调节免疫力,延缓衰老,强身健体 。
牛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适合人体吸收 。《本草纲目》认为,牛肉能“抚慰脾胃,滋养脾胃,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 。”适合长大后和病后休养的人 。但牛在古代是受保护的家畜,吃牛肉只是一种奢侈 。
羊肉,质地细腻,脂肪和胆固醇比牛肉和猪肉少 。中医指出:“羊肉能温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强身,益肾气,滋胆明目,治虚寒,五劳七伤 。”但羊肉性温,常吃容易上火,肉味浓 。所以发烧、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在炎热的季节避免吃羊肉 。
猪肉的特点是骨头细,筋少,肉多 。煮后吃起来特别好吃 。猪肉味甘咸,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增肌养颜的功效 。特别适合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产后血虚者食用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相比之下,猪肉更接地气,可以补补 。
到底有多热?明初,猪肉迎来了春天 。永乐年间,御膳菜单用猪肉6斤,羊肉5斤,猪肉超过其他 。明朝末年,光禄寺统计朝廷每年牲畜消耗,猪18900头,羊10750只 。面对后来居上的猪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得不承认:“猪为天下之兽 。”
到了清代,“猪强羊弱”的趋势日益明显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办年夜饭,家猪野猪肉90斤,羊肉才20斤 。2018年中国猪肉产量5469万吨,消费量5595万吨 。人均消费约40公斤,是羊肉产销量的十倍 。猪肉无疑成为了餐桌之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