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中的南山石刻主要以什么造像为主


大足石刻中的南山石刻主要以什么造像为主

文章插图
公元892年至1252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祐)的360年间,大足先后建有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34尊,约占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80% 。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雕刻于公元892年的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建于公元1082年至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祐的170余年间 。
13世纪末、南宋末年,石刻因战乱中断 。到15世纪末,明朝永乐年间,摩崖造像逐渐恢复,并延续到清末 。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明清)的500年间,共有39尊摩崖造像,其中不乏精品,但多为小型造像,数量不到当今大足石像总数的20% 。
[/h]1..初唐造像的特点初唐佛像一般仍保留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为丰满、丰满 。佛像头部略大,身体略短 。全脸和偏方 。
像圆绳一样的脊经常用在衣线上,垂下的布料铺在圆形或六边形的台座上 。布料的褶皱是翻折的,已经成为流行的款式 。这种基座风格和线条是前所未见的 。
佛髻从北朝末年到隋朝比较扁平低矮的样式发展到比较高的样式,发旋越来越多 。水波髻又自由转动,线条活泼,起伏明显 。
菩萨身材略丰满,体态发展更自由 。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者等 。,他们都有更明确的职责和更强的个性 。可以说佛经中描述的神都完成了,个性化的神出现了 。
随着武则天称帝,僧人伪造了《大云经》,宣称武则天是弥勒佛的诞生 。在这股风的影响下,各地建造了许多弥勒佛 。弥勒佛倾向于坐直(双腿下垂,倾斜) 。
[/h]2..唐代雕塑的特点唐朝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是佛像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雕像舒展对称,结构合理 。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隋初唐时期那种佛头太大,姿态略显僵硬的感觉,动作极其自由活泼 。
佛头与身体比例合理,脸型丰满,方圆适中,头发呈波浪状或螺旋状 。除了齐肩和袒胸的右肩大衣,以及夹克束带的大衣之外,流行所谓的方领下垂大衣,里面有monk的支撑和裙子,而且很丰满 。用腰形台座,六边形、八边形、圆形或花形底边,布面覆盖,布面花纹转动生动 。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端正,上身赤裸,腰束,重心扭向一侧,体态极其生动迷人 。丝绸也是动态的,机智活泼 。
3 。中晚唐五代造像的特点晚唐造像与五代(907 ~ 960)造像相似 。此时的造像仍属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之前略有落后 。盛唐时期那种气势磅礴、自信洒脱的风格逐渐消失,变得更加内敛,略显生硬 。坐在佛下垂的基座上,基座的大裙退去,只歇在基座的边缘 。
菩萨感觉有点不太自由,衣服、腰带、帛等装饰有点简单,身材匀称,但气势夸张 。由于晚唐到五代时期只有百余年,佛像存世不多,有些特征介于唐与宋文志之间,不易区分,可以仔细斟酌 。
唐代佛像的特征 1 。脸型饱满,头是螺旋或水波发型,肉髻高于隋朝,大耳下垂,神色稳重而不失慈祥 。
2 。身材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满,露出的胸肌起伏变化,逼真 。
3 。姿势自然舒展,动感很强 。
4 。服装配饰有过肩、右肩袒胸、背带裤、蕾丝,更多的是方领,质地柔软轻盈 。
5 。基座大多是束腰的,有六边形、八边形、圆形或花状底边 。
6 。流畅的服装线条,下半身褶皱像桌布一样挂在座位前,具有那个时期的特征 。
【大足石刻中的南山石刻主要以什么造像为主】 7 。镀金是红色的,这是那个时期的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