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体系包括什么,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 二 )


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是作物吸收多种养分的重要来源,既能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作物生长 。土壤有机质水平是反映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受不同水热条件、土壤通透性及农业利用方式的影响较大,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反之,利于有机质的矿化分解 。从大规律看,红壤地区土地的有机质含量高于赤红壤,赤红壤又高于砖红壤 。砖红壤分布比较分散,在全岛各地都有,赤红壤一般分布于岛中低山或中山地带 。有机质含量较低致使砖红壤类土难于耕垦,并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 。通常认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较高为好,但也不是越高越好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南方水稻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在 3.5% 以下时,才与产量呈良好的相关性 。从对年亩产 1000 千克以上的高产田块调查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多数在 3.5% 左右 。地处低平地带的土地有些由于受沼泽化过程或埋藏黑泥层的影响,形成的泥炭土有机质含量通常都非常高 。但这类土壤的有机质活性很低,对土壤肥力影响作用大,有时甚至由于含碳量高,土壤粘结性和柔韧性差,适耕期短,生产潜力低 。另外,水稻土是海南省主要耕作土壤,其几种亚类的水稻产量都很低 。例如,淹育性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低,小于 1%,致使水稻产量不高,年产量仅为 100 ~ 150 千克 / 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对粮食作物产量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决定土地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
土壤酸碱度 。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在其形成过程中受生物、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重要属性之一,土地在耕作过程中酸性还受施肥、耕作、灌溉、排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活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直接作用于根部,因此,可以认为土壤酸碱度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土壤肥力因素,不同作物对酸碱度都有各自最适宜的要求;土壤酸碱度与土壤中许多养分的有效性均存在密切关系,直接影响对作物生长必需养分的供应能力 。研究表明,土壤 pH 值在 5.5 ~ 7.5之间时,适宜大部分作物生长 。土壤酸碱度大多数都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之内 。但由于受湿热气候的影响,还有不少酸碱度偏高和偏低的土壤,pH 值小于 4.5 的土壤,表示土壤中有游离酸存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是由于红树林残体中的硫化物被氧化成硫酸所致;pH 值在4.5 ~ 5.5 之间的土壤,表示土壤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交换性铝;pH 值大于 7.5 的土壤,说明土壤受含碳酸钙的成土母质或受岩溶钙质的影响 。
剖面构型 。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质地的土层的排列顺序 。剖面质地层次排列的形成,受沉积母质时水流速度的影响较大 。此外,水在剖面中自上而下的淋洗和人们犁耙翻耕也有一定的作用 。受前者的影响,质地层次似乎没有一定的规律,土地质量差异较大;后者的作用,一般形成上轻下粘的层次 。其变化主要是由于成土物质迁移过程中运动力的不一样,流速快则沉积颗粒较粗,流速慢则沉积颗粒较细,因而造成剖面上下质地层次的差异 。因此,在低平原区和沿海区的土地剖面构型不均一的现象较多,土体内质地层不同,对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影响较大 。
距障碍层深度 。土壤障碍层指在耕层以下出现白浆层、石灰浆石层、粘土磐和铁磐等阻碍根系伸展或影响水分渗透的层次 。障碍层深度是对水田的生产能力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这些障碍层次在距地表≥ 90 厘米处出现,则不算作障碍层次 。
2.地形条件指标
坡度 。坡度影响土地水分、土体物质、岩石风化物质的分散和聚集 。不同坡度对山地区、丘陵区和石灰岩地区的土地质量有显著差异 。据水土保持试验区试验,坡度越大,越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越薄,适种性越差 。在 10°~ 15°的坡地用当地习惯耕作方法耕种,每年每公顷土地损失的土壤为 90 吨,15°以上损失的土壤为 150 吨 。坡度增大,则土层变薄,土体内砾石含量增多 。总之,它对土地的养分、水分的运动规律起着制约作用,也与排灌、土壤侵蚀度有直接相关 。坡度的大小对土地质量状况影响很大 。水田、水浇地、望天田和菜地一般作为平地分级 。
地表岩石露头度 。地表岩石露头度主要影响着耕作 。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在植被稀少或破坏严重的山地丘陵地区,长期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于地表,影响耕种,这在中部山区表现得较为明显 。还有一种是火山喷发的火山岩导致的 。目前,火山岩遍布海南岛北部和西部的海口、文昌、定安、澄迈、临高、儋州等县以及洋浦开发区的广大地区 。这些火山岩经过数万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作用,多数已风化为砖红壤 。但是火山岩风化速度极慢,风化的土壤厚度也仅有 10 ~ 20 厘米,土壤下面仍是未风化的、厚厚的玄武岩地层,只要稍微犁地就会遇到石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