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体系包括什么,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


评价体系包括什么,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

文章插图
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什么,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

文章插图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是根据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对不同因素进行筛选的 。
评价因素体系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1.评价因素体系选择的原则
农用地分等评价因素是指对农用地生产力有显著影响,并能在区位上形成差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 。在选择评价因素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 。评价因素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农用地的本质和它的复杂性,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农用地的生产力水平 。
代表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确实反映农用地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 。
综合性原则 。农用地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评价因素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反映农用地的主要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
系统性原则 。应确定相应的评价层次,将各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论的观点进行考虑,构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
易获性原则 。在指标确定时要考虑其可获性 。有些指标对农用地质量有很好的表征作用,因其数据缺失或不全,而无法计算和加入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不能选作评价指标 。
2.评价因素体系选择的方法
分等因素是在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办公室推荐的分等因素和自选分等因素范围内加以选择 。
自选分等因素从以下因素中选择:
水文条件:包括水源类型、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 。
土壤条件: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体结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的侵蚀性、土壤的保水状况、土壤的砾石含量等 。
地形条件: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 。
地质地貌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等 。
农田基本建设情况:包括灌溉配套制度、排水配套制度、田间道路配套制度、田块大小及平整度等 。
自选因素按其对海南省农用地质量影响的重要程度,先由项目组初选排序,再经省内专家三轮打分综合分析论证后确定 。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体系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具体层次结构如图 3-3 所示 。
图 3-3 海南省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指标体系
1.土壤条件指标
有效土层厚度 。有效土层厚度指植物根系可能伸展到的土层,可以是土壤剖面中土壤层和母质层之和 。对农作物来说,一般规定为 1 米左右 。土体厚薄受地形及侵蚀程度的影响,由于土体内物质的转化、迁移和积淀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层厚度 。有效土层厚度是一个对山地及丘陵区土壤肥力和作物的生产能力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土地所处的地形位置与土层厚度关系密切,位于上坡的土地一般坡度大、位置高,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土层浅薄;位于下坡的土地,位置低、坡度缓,接受上、中坡径流携带的泥沙和其他松散物质,土壤有稳定形成的条件,所以土层深厚 。坡形与土层厚薄也有一定关系,凹形坡经常接受水流汇集和物质堆积,土层较厚,而凸形坡因侵蚀作用较强,土层薄而含砾石多,持水保水性差 。据对山地区旱坡地土层厚度小于 80 厘米的上坡样品测定,土壤肥力属中低水平的占所测样品数的 67%,土壤肥力属高水平的占所测样品数的 33%;而中、下坡土层厚度大于 80 厘米的土壤肥力属中低水平的占所测样品数的 47%,土壤肥力属高水平的占所测样品数的 53% 。因此,有效土层厚度是储存营养物质、水分并向农作物供给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土层,是农作物根系活动层 。
表层土壤质地 。表层土壤质地是指土壤机械组成中的颗粒粗细、砂粘程度,它是反映土壤物理特性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其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决定土壤的蓄水、导水、保肥、供肥、保温和导温以及耕性等的重要因素 。砂质土壤由于土壤含砂粒较多,粒间孔隙大,水分易透入而不易保蓄在耕作层内,抗旱能力弱,同时含养分少,保肥能力差,所以土地质量不高;粘质土壤粘粒含量多,土粒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供肥和通透性差,而且由于粘结力强,耕作阻力大,耕性差,适耕期短;壤质土是介于粘质土和砂质土之间的类别,在性质上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水、肥、气、热比较协调,有较长的适耕期和较广的适种性,是一种较好的土地 。海南省由于地处高温多雨地区,耕作层的土壤粘粒大量流失,沙化严重,大于0.01 毫米的颗粒比重达 85% 以上,普遍为砂壤土 。例如,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土壤多为燥红土和滨海沙土,水稻土主要是麻赤砂泥田和潮沙泥田,土壤沙瘦、漏水漏肥,成为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因此,表层土壤质地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产量,故应作为评价土地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