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
2、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
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特殊的一页 。
改革开放以来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开始,到西方当下的艺术形态,一百余年来(1)艺术形式以及(2)艺术思潮,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粉墨登场——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拼合艺术、光效应绘画——它们或先或后,或以原作展,或以印刷品,蜂拥而至 。而在这一进程中,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被有意无意地隐盖了,消弥了,甚至颠倒了;它们的虚实、优劣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抹杀了,甚至调和了 。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
曾经盛行一时的审美观及其从属的价值观、历史观被毅然决然地否定、扬弃后,中国人的审美空间与艺术家的思想空间亟待填补,从数千年历史所积淀的文明形态中还一时难以提取与刚刚被否定、扬弃的一切都绝然不同的东西,推倒重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最实用、最快捷的手段是拿来主义,但一扇陡然敞开的大门,不可能保证陡然进入的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面对一大堆食物,是不可能细嚼慢咽的,然而中国人的精神空间既不是一个狭小局促的盒子,也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它需要充实,也需要秩序,需要精神空间的建构 。我们不否定近年来艺术家、理论家在艺术精神空间建构上的努力,但这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到如今除了画册越来越精美外,我们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背景,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清理与分析 。中国人、中国艺术家既应该撰写自己的美术史与美术批评史,也应该对世界美术及其批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加以评说、检讨 。
过去,艺术创作总是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艺术内涵上,强调浪漫主义;在艺术语言上,强调写实主义 。这样既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 。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语言,也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但是,中国人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自己的独特要求,或者说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对于世界美术史的独特贡献 。然而,由于艺术语言的相对贫乏单调,我们在国内常常看到的,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是对西方艺术思想的明确或模糊的响应——近来屡屡出现的变了味儿的行为艺术即是其中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