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案( 六 )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 。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
(三)总结全文 。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 。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 。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 。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四)作业 。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
最新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
3.认识本课生字 。
教学重点:
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
2.检查生字 。
燥热 噪音 花岗石 蜷 捐躯 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三、精读感悟 。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5.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做实验的时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伤了 。被蛇咬之后,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 。(生读)
8.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当然知道被毒蛇咬伤意味着什么 。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懊恼无法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 。而是要记录这次特殊的实验?你是怎样理解特殊这个词的?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生:发热、头痛、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很想睡觉 。师: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过休息吗?为什么?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课件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 。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 。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 。(生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