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的由来,家风家训的历史由来?

家风家训的历史由来家风: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 , 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 , 包括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 , 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 。
家训: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 , 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 , 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
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就是达到“家和” , 达到“万事兴” , 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 。

家规的由来,家风家训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家训的由来和意思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家训或单独刊印 , 或附于宗谱 。家训之外 , 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 。
家规的由来,家风家训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家风的由来50字家风就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高尚的风尚,良好的生活作风 , 而且需要不断子子孙孙不断传扬的风气 , 即一个家庭中的风气 。
姓名字号的来源及区别在中国古代 , 姓、氏、名、字是四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 直到近代 , 才归类为「姓氏」和「名字」两个单元 。
一、姓氏
从最早的母系氏族说起 , 每个部族都有着共同的女祖先 。这时成年女子要留在本氏族 , 与其他氏族的同辈男子实行群婚 。而男子则要前往外氏族 , 和别的女性生育后代 。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 , 子女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 也就只能随母取姓 。在古姓之中 , 不少都有「女」字旁 , 比如:姜、姬、嬴等等 。这些都是族姓 , 「姓」是旧有的族号 。
随着人口的扩大 , 一个部族自然分成不同的支系 , 并且逐渐独立 。此时为了加以区分 , 每个支系会为自己设立另外的称号 , 这就是「氏」的来源 。例如 , 商族人祖先姓子 , 后来才分出殷、来、宋等氏 。氏的来源多样 , 可以来源自祖先的称号 , 例如轩辕 。可以来源于祖先的职业 , 例如巫、陶 。此外还有很多来源 , 不再一一列举 。
姓的历史比氏悠久 , 并在社会变迁中逐渐被氏取代 , 并呈现出一定的阶级特征 。《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贵者有氏 , 贱者有名无氏」 , 例如「司马、司徒」就是脱胎于官位的氏 , 「文、景、武」是多发源于祖先谥号的氏 , 「鲁、楚、秦」是来自生活地点的氏 , 往往「氏」不是贫贱之人可以有的 。
在周朝之前 , 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 。男女之间 , 姓同氏不同 , 不能通婚 。而姓不同氏同 , 则可以通婚 。先秦时期 , 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姓氏 , 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子 , 公输班叫「鲁班」却不姓「鲁」 , 只是「鲁国的班」 。到了秦汉时期 , 姓与氏才逐渐统一成一个东西 , 发挥同样的社会作用 , 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
值得一提的是 , 对于女性而言 , 姓氏比名字更重要 。出嫁以前 , 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称呼 。出嫁以后 , 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国名 , 比如「齐、秦、鲁」 。称呼妇女的时候 , 也往往在其姓的后面加上一个「氏」字 ,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氏、王氏、徐氏」 。这类体制 , 后世多有演变 , 但在先秦时期业已形成 。
二、名字
名和字的区别在很多文献上写得明白 , 如《礼记·檀弓上》所言「幼名 , 冠字」 , 人在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 , 出生三个月之后 , 会起名字 , 这就是「幼名」 。而在成年之后 , 行冠礼 , 则「冠而字之」 , 可以走入社会了 。《礼记·士冠礼》中有言「冠而字之 , 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 , 他人则称字也 。」也就是说 , 一个人在成年之后 , 长辈们起的「名」就不适宜在社交场合直接称呼了 , 得取一个供平辈、晚辈人称呼的新叫法 , 就有了「字」 。
「字」是男女皆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