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出自哪里,凝神内敛物我两忘出处?( 二 )


格式与后来的荀子《成相》相近 。不过,像这样整齐的篇章只是少数,全书仍以无韵而不齐的散语居多,所以,从整体上看,《老子》仍属散文而不是诗 。
第二,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深奥的哲理,赋予理论以形象色彩 。如11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车厢、器皿、房屋为例,从中总结出有形之物不过是条件,无形的空间才起实际作用,无比有更重要 。这已不是单纯的比喻,也起到提供证据深化论点的作用,甚至是某种立论的出发点 。
第三,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 。《论语》主要是对形而下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归纳,而《老子》则主要是形而上的抽象哲理的思辨与体悟 。与此相适应,两书表达方式也有区别 。《论语》常用具象性感想对日常体验作陈述,《老子》则用思辨性概念对抽象玄奥哲理作提示 。这种思辨表达方式,直接影响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也间接影响隋唐佛学,对古代哲理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不过,《老子》和《论语》一样,许多论点都只有简单的判断和结论,而看不到严密的推论过程 。而且他们多数皆极简短,大部分篇章属于散文的萌芽或雏形 。后世文章学《论语》者延续为语录体,自战国至明清代不乏人 。而学《老子》式的散文诗者,几乎找不到踪迹 。
《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是庄子自著;外篇15篇,为门人所记;杂篇11篇,是庄派后学所作 。
庄子名周,宋国人,约与孟子同时而稍晚,当过管理漆园的小职员,然后隐居著书 。庄子的思想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他看到一切都处在“无时而不移”之中,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追求无条件的绝对自由——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他理想的社会是“同于禽兽居,族于万物并”的“至德之世” 。其人生哲学充满厌世色彩,不肯与统治者合作,对社会种种黑暗和腐败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他那种鄙夷一切世俗的态度和嬉笑怒骂的语言,让后世某些具有叛逆性格的文人发生强烈共鸣,在特定条件下甚至成为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武器 。
《庄子》的文学价值在先秦散文中最高,特别富于浪漫主义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众多而奇特的寓言故事方面 。这些寓言都是为阐明哲学思想服务的,可是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出作者的主观意图 。它们不仅是说教工具,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
《庄子》的寓言有一类是对古代神话资料或童话素材进行改造,从而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例如著名的“鲲鹏展翅”的故事,那只“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鸟,可能有某些神话的根据,庄子加以夸张的描绘,又缀以渺小的斥对大鹏的讥笑 。这一形象的对比,说明目光短浅者不能理解远大抱负的作为 。后世又由此导出了“鹏程万里”、“燕雀安知鸿鹄志”等成语 。再如“浑沌凿窍”,可能与开天辟地的神话有关 。作者本意是提倡归真返朴,崇尚自然 。客观上告诉人们,做事情不能违反事物固有的本性,如果单凭主观热情,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至如“井底之蛙”,颇类后世之童话,作者用以讽刺由于孤陋寡闻而把自己狭小天地看得极其美好的妄自尊大者 。“坐井观天”的成语即来源于此 。
有一类寓言是利用某些先进经验或独到技艺来证明一定生活哲理的 。例如“庖丁解牛”,那位高级厨师解牛的动作竟然跟跳舞一样美,他的屠刀用了19年还像刚磨好似的,诀窍就在于顺乎自然 。庄子以此论证其养生之道,读者却可以从中领悟到,只有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事物的特性,掌握客观规律,才能把工作做好 。“佝偻承蜩”中的老人,捉树上的蝉就像拾地上的东西那样容易,这种惊人的技巧正是经过多年摸索、勤学苦练,才达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地步 。这样的经验,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有益的 。“轮扁斫轮”的本意是否定记载“圣人之言”的书本知识,但故事本身却生动地说明,某些技术的经验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这种现象在文艺创作和科学技术中都是存在的 。上述这些寓言都取材于现实,虽然经过艺术夸张,但仍不失其真实性 。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表现力见长,而不像神话式寓言那样以想象虚构取胜 。
还有一类小故事,是结合庄子自身生活经历来体现其哲学思想的,作者可能是庄周的门徒 。它们善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语言机敏,富于理趣 。在《庄子》语言中别具一格 。例如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乐之辩,涉及到人与物、人与人是否有共同的快感,是否能互相了解的问题 。虽然作者的答案并不圆满,但却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 。再如,庄子行山中,见大木因不成材而不被砍伐 。到山下友人家,友人之鹅因不善鸣而被宰杀 。到底哪个好呢?庄子的回答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这种态度固然是消极的,但上述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如何正确对待?千百年一直唤起人们的思索 。再如庄子梦蝴蝶的故事,本意是说明物我无别,人生若梦,但其联想优美动人,构思奇特有趣,后世成为佳话,使得无数文人竞相援引或模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