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简洁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三 )


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
1、第三只猫可爱吗?
不好看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不捉老鼠
2、它在家里地位如何? 若有若无
3、这时候出现一件事,家里的芙蓉鸟死了 。家人是怎么反应的?
全家人都愤怒,难过
4、品味语句:
(1)、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地位低下
(2)、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
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否定反问 语气更强
5、猫吃鸟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第17、27段 。
好像不确定 一定确定。
由一个不确定的依据得出肯定的结果,有问题吗?如果换做第二只猫,会不会认为它吃鸟呢?不讨人喜欢是不是就会干坏事呢?不喜欢它就可以认为它是坏蛋吗?第三只猫不让人喜欢,主要是长得不好看,所以我们用一个词,对它有“歧视” 。因为不漂亮,因为不活泼,所以我们就不喜欢它 。因为不喜欢它,所以才有后面的冤枉它,是不是啊?
6、描写黑猫有何作用?
体现猫的不幸 。我知道我错了,不应平白无辜冤枉第三只猫 。
7、至此作者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 。寻找文章体现开始明白“我错了”的语句
品味语句:
(1)、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2)、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
“是”字 加强语气更体现我自责之情
8、能再找出表现我自责语气的语句吗?略
七、问题探讨: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 。猫死责任在我 。
平等地对待生命 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2、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
八、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一、情感揣摩:
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 。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写每只猫都是按照三层式的结构 。引入对象——这只猫怎么来的;叙说事情,然后抒发情感 。
2、从全文的角度上来讲,你有没有发现第一句所起的作用啊?
总起全文 。全文的结构是按照由总到分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结构巧妙之处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 。
3、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3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
教学重难点:
1、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环节: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课前播放一段视频:〈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说出这个故事并且说出故事的作者--安徒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