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

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越来越多 。(资料来源于 觉之岛服务号发表的文章《为什么北大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屡见不鲜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社会实践调查总结出来以下几个原因 。
原因一: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从小就给学生灌输“考上大学一切都好了”的思想 。甚至,有的家长把“考上大学”=“通过科举考试” 。因为古代科举考试录取人数非常的少 。一般情况下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只有几百人,多的时候有上千人 。所以,古代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就能达到“学而优则仕”的高度,都能通过“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 。
2021年5月13日上午,教育部举行通气会介绍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说,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资料来源于见闻坊发表的文章《2021全国高校毕业生909万》)
从数学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的地位要远远低于古代科举考试的“中举”的士子 。学生家长不能一直灌输“考上大学一切都好了”的思想,而应该把大学做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和“重要平台”来对待 。
原因二: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大学生都是带着美好的憧憬来上大学的 。很多大学新生认为大学是学术的殿堂、自由的乐园、同学们相亲相爱、自己可以如鱼得水……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一个宿舍6个学生(或者4个学生)生活习惯不一致,又不能相互理解,慢慢地人际关系变的紧张 。由各种原因(经济原因、性格原因、高考压力……),有的同学会有一些特长,有的同学一无所长 。有特长的同学呼朋唤友,没特长的同学只能在宿舍里通过电子游戏寻找自身的定位 。明明大家都是通过千挑万选才进入大学的,一个学年下来,有的同学成绩很好,有的同学期末考试都通不过 。大学的期末考试难度并不是很高,但对于心理失衡的同学来说,一根羽毛也会有千斤重量 。
原因三:同辈压力 。人都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群居属性 。任何一所大学(尤其是名校)的学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 。这些“千挑万选”出来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班级,必然会有“好的学生”和“不好的学生” 。班里的学生之间就会有一种同辈压力的存在,也是现在很时髦的词语“内卷” 。即便大家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精英,也要分一个“优良中差”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属于“尖子生”,是老师和同学众星捧月的存在 。但到了大学却成了“中差”的学生群体,一时间调成不过来,就会变的“自暴自弃”,沉迷于自己的“思维世界”不能自拔 。
原因四:目标的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有很清晰的目标“考大学”,而考上大学之后整个身心会一下子放松下来,突然发现不知道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
问题关键在于有些大一新生找不到自己整个大学生生活的支点(或者叫目标),对整个大学生活都是茫茫然一片 。人其实不怕困难,而是怕找不到奋斗的方向 。人一旦有自己的目标,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它 。但是,大学新生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慢慢心理也会变得失衡,渐渐开始自我放逐 。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 原因五: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强 。很多学生的高中生活是非常规律的,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每节课学习多少课程…… 老师和家长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很多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自身的管理能力并不是很高 。到了大学之后,课程是自己选的,早上起床时间是自己定的,生活费的使用也是自己规划的…… 学习和生活从一个处处被规划好的状态转变成了一个全部需要自己管理的状态 。有的学生一时间转变不过来,变的很焦虑,慢慢衍生出各种心理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