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土壤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师个人教学设计( 二 )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 。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 。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 。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 。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 。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 。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 。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 。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 。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 。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 。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