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三 )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
【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
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
《陈情表》执教思路
《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 。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 。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
1.积累,阐发
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 。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
2.感受,品味
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 。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 。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
3.思考,领悟
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 。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 。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 。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 “母” “教” 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 。这样,通过问题的探讨与领悟,既使学生深入了文本,又使学生挖掘了文本内涵的深度 。
4.应用,拓展
在学习生活中,正确有效的运用语文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关注现实生活,尊重理解多元思维 。通过实践运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课堂上,我结合文本中心设计了3道拓展应用题:①让学生根据上联撰写下联 。(1)羊羔跪乳情深 。____(2)人有无孝天地君亲师 。____(3)慈父严母风风雨雨见真情 。____②根据前边提供的语句进行扩写 。“老牛舐犊,乌鸦反哺” 。白发写下你的沧桑,皱纹镌刻你的世界,面对您,我想说:____③母亲节到了,请你为母亲发一条手机短信 。——这些活动是结合高考题型并围绕文本中心而展开的,虽然设计的有些难度,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敏捷的应答,深情的表述,都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