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由来 端午节有什么起源由来( 二 )


3、纪念孝女曹娥说 。
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
4、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
端午节习俗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
3、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
6、挑“端午担”
挑“端午担”指的是过去每逢过农历端午节,“毛脚女婿”(宁波人称已定亲的准女婿为“毛脚女婿”)要用披红挂彩的米箩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礼品到女方家里去,这便是挑“端午担” 。
7、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 。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 。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 。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 。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
8、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 。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 。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 。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 。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 。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