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孤僻的人的12表现男生 心理孤僻的人的12表现

前段时间 , 我看到一个数据:2018年 , 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 , 独居成年人口超7700万 。
很多年轻人表示 , 独处的快乐难以想象:一人观影全身心沉浸;一人吃火锅酣畅淋漓;一人唱K没人抢麦……
独处 , 似乎是这届年轻人的乐趣 。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 有了虚拟办公、网上购物、线上娱乐 , 人们不需要跟人面对面打交道 , 也能独立生活 。
很多不喜欢社交的人也因此受益 , 并且宣称 , 独处更有助于和内心的自我对话 , 我们是在享受独处 。
的确 , 我们常常需要刻意地规划一些独处的时间 。
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也说:“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体验 , 都是发生在内部的 , 是需要借助孤独与独处的 。”
但事实上 , 独处并不仅仅是切断了和现实世界沟通的路径 , 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 。
真正的独处 , 是独自一人思绪纷涌的时刻 。比如 , 一个人思考 , 一个人写读书笔记 , 一个人写日记 。

神经科学发现 , 我们只有在静静地思考人、事、物的时候 , 才会运用大脑最基础的那部分 , 而这个区域一直被用来打造可靠的记忆 , 这就是“默认模式网络” 。
没有独处 , 我们无法构建可靠的自我意识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一个人上网 , 一个人刷微博朋友圈 , 一个人看新闻 , 这些统统都不叫独处 。
因为我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 , 思绪没有漫游 , 而是被刺激 , 被禁锢 。
那些认为“一个人呆着就是独处”的大多数人 , 其实仅仅是不喜欢跟人面对面地打交道 ,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享受独处 , 这种心态 , 和“宅”类似 。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159:孤独》中说到:独处能力 , 是一种以自我为主 , 与自身专注对话的能力 。
这与“宅”不同 , 宅在家里也可能成为手机奴隶 , 无法做到电子静默 。
“宅”只是不与人进行线下社交 , 但并不代表就具备独处能力 。

02
适当的独处 , 是生活的调味剂 , 而过度的独处基本等同于自杀 。
自媒体人乔小囧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独处半个月 , 零下楼 , 零社交 , 零交流 , 零娱乐 , 每天开门两次 , 只为接收外卖 。
后来为了减少接触外界 , 作者索性一次点两份外卖 , 晚上热一热中午点的那份即可 , 这样便再少开一次门……
18天后 , 当他提着10余袋垃圾走出单元门、走出小区的那一刻 ,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
路上的车流、迎面而来的路人、沙县小吃亮着的招牌 , 都变成了一种夸张的汹涌的刺目的庞然大物 。
一瞬间 , 他觉得北京这个城市在自己面前嗑了药 , 四环和阜成路拧成疙瘩 , 原地起飞 , 满天挥舞转动起来 。
用了将近15分钟 , 他才勉强适应这样的变化 。
第二天 , 他去理发店理了个发 , 看了场电影 , 和朋友吃了餐饭 , 才感觉自己慢慢活了过来 。
乔小囧的实验让我想起《肖生克的救赎》中 , 那个在监狱中呆了50年 , 被假释后却因为获得自由而自杀的布鲁克 。
出狱后的布鲁克 , 没有开心 , 没有兴奋 , 而是愈加惶恐和茫然 。

与社会脱节多年的他 , 因为无法在监狱以外的世界找到寄托和安全感 , 最后上吊自杀 。
乔小囧的实验和老布的悲剧 , 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没人能够永恒地在一个地方度过一辈子 , 世界的基调是变化 , 如果无法走出去经历这一切 , 你面临的就是身体或者心灵上的死亡 。
人类本就是群居动物 , 没人可以脱离社会 , 脱离他人对自己的影响 。
独处和社交并不矛盾 。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 人之所以需要独处 , 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
所谓整合 , 就是把新的经验 , 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