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常山有哪些特征?

(刘玉亭)
黄常山(Dichroa fehrifuga Lour.)别名常山、鸡骨常山 。为虎耳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主产四川、贵州,此外,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亦产 。多系野生,四川有家种 。以根、叶供药用,主要含常山碱甲、乙、丙、常山次碱、4-喹唑酮、常山素甲和乙 。经药理实验,常山碱甲、乙、丙有显著的抗疟作用,煎剂有解热、降压、扩张血管及致吐作用 。味苦、性寒,有小毒 。有截疟,解热的功能 。治各种疟疾 。
一、形态特征
根弯曲形如鸡骨,皮灰黄白色,中实无髓,干根折断时有黄色粉末 。茎高1—2m,茎中有白髓,木质部呈淡黄色;老枝浅褐色,表面常呈薄片脱落 。叶对生,长椭圆形,长5—17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浅锯齿 。伞房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管状,先端5—6齿;花瓣5—6,淡紫色或蓝色;雄蕊10—12,花药蓝色;子房下位,一室 。花柱4,柱头椭圆形 。浆果球形,成熟时深蓝色 。种子细小,倒卵形,灰褐色(图14—154) 。
图14—154 黄常山形态图
1.根 2.花枝 3.花放大 4.雌蕊花萼放大 5.果实放大二、生物学特性
黄常山喜较阴凉和湿润的气候,能稍耐荫蔽 。多野生在海拔600—1000m的丘陵、沟谷、溪边和灌木林中 。生长期气温10—35℃,以25℃左右最为适宜 。产区降雨量一般在1000mm以上 。
空气相对湿度平均70%以上 。常有云雾和细雨地区,生长更佳 。
黄常山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在含腐殖质较多的油砂土、夹砂土中生长最佳 。土壤粘重、瘦薄、干燥则生长不良 。其根系多在地下横生,入土不深,易遭干旱之害,故不宜在保水力差的砂土中栽培 。

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0—25℃,在适宜条件下,平均发芽率为28.69±6.20% 。据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试验:播种前种子以千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12小时,然后播种,发芽率可提高10%左右 。种子千粒重0.25g 。
实生苗3—4龄开花结果,扦插当年不开花,第二年开花结果 。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选阴凉湿润,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油砂土或砂壤土栽培 。
扦插地于翻耕前每亩施2000—2500kg腐熟厩肥或堆肥作基肥,耕地时翻入土中;播种地基肥亩施人粪尿1500kg,外加腐熟油枯50kg 。做宽130cm的高畦 。平地还应于四周挖排水沟,坡地顺坡做畦 。
(二)繁殖方法
有扦插、压条、分株和种子繁殖 。栽培上主要用扦插或种子繁殖 。有插条来源的地区采用扦插,无插条来源的地区采用种子繁殖 。

1.扦插繁殖
经过实验比较,以采用直接扦插方法为佳 。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剪成长17—20cm的插条,每根插条应具芽节3个 。扦插时在已做好的畦上,按行穴距33cm挖穴,深20cm,每穴用插条3根,并在一起,稍倾斜插在穴里,然后覆土,压紧或用脚踩紧,再盖松土与畦面平 。如土壤干燥,插后应淋水 。
黄常山从11月至翌年3月均可扦插,但在此时期内,以选择土壤湿润时进行扦插,才能保证成活率的提高 。
2.种子繁殖
选3年生以上植株的成熟果实,采收后将鲜果与湿砂混合贮藏,翌年播种前,搓烂果肉,淘洗出种子 。3月中下旬播种,每亩苗床播种子600g 。先将种子拌和50—60倍细土或细砂,均匀撒播畦面 。播后镇压,并盖草使土壤保持湿润 。播后20天左右即可出苗 。苗期需搭设简易荫棚,透光度30—40% 。苗期加强肥水管理,培育二年,一般苗高在10cm以上,即可定植 。定植行株距约30cm,每穴植幼苗一株,每亩约6000株 。
(三)田间管理
直接扦插和育苗定植后尚未封林前,每年中耕除草3次,第一次在—4月,第二次在6—7月,第三次在11月 。封林后,每年只在3—4月和11月各进行一次 。
在每次中耕除草后,都要追施肥料 。中耕除草与施肥对黄常山的根、茎、叶的产量关系极大(表14—145) 。
表14—145中耕除草施肥对黄常山产量的影响
肥料种类应视当地肥源而定,人畜粪水、尿素、饼肥、土杂肥均可 。
在花果期中将花果摘去,可促进植株生长(表14—146) 。

表14—146 摘除花果对黄常山植株生长的影响
注* 表中数据为500株测定平均值 。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叶斑病(Phyllosticta saxifragicola Brun)和斑枯病(Septoria albicans Ell.et Ev.),防治方法,(1)注意清园,处理残株、落叶;(2)发生期可用1∶1∶100波尔多液或3%井冈霉素50ppm液喷雾防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