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总部为什么在美国 索尼为什么成了美国公司

先说结论,有人说,索尼是美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说你原本是日本的一个相机企业后来因为经营不善,所以导致了入不敷出,最终濒临破产,后来,美国的洛克菲特电子公司出价50亿美元,收购了日本的索尼电子公司,并且成立了索尼电子集团 。
索尼的衰落,可以说是21世纪前后西方企业“脱实向虚”大潮的一部分 。

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日本索尼公司曾经在电子业界神一般的存在——中国的索尼拥趸称之为“索尼大法” 。索尼的商标,就等于鹤立鸡群般的出色设计、强大功能、创新能力和优秀品质,当然还有高价格 。苹果的乔布斯羡慕不已、努力赶超的目标并不是IBM或者微软,而是索尼 。
可是,到今天,索尼已经以肉眼可见的幅度衰落 。当年神一般高高在上的地位,早已不复存在 。当然,从财务数据的角度看,索尼依然强大——尽管财报上“亏损”的字样也是频频出现 。问题在于,带有“SONY”商标的产品在市场中越来越少 。在很多大程度上,索尼成了其他厂商的配件供应商 。即使还在赚钱,但“存在感”却大大降低了 。以至于人们发出“索尼在哪里?”(Where is
Sony?)的感叹 。

电子帝国索尼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在说索尼是怎么没的以前,我们先说说索尼是怎么来的 。

和日本其他那些大型电子公司——东芝、日立、NEC、富士通相比,索尼相对“年轻” 。公司成立于战后的1946年 。盛田昭夫作为索尼的创始人,广为人知 。其实,公司创立时,25岁的盛田昭夫是二把手 。一把手同时也是塑造了索尼灵魂的人是当时38岁的井深大 。
井深大是位天才的工程师 。他创立索尼公司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他这样的技术人员有自由发挥、实现理想的工作环境,从而创造出最优秀的产品 。

在“索尼神话”时代,索尼向市场推出了很多鹤立鸡群级别的电子产品 。其中最出名的是“随身听”(Walkman)和“特丽珑”(Trinitron)显像管 。
在Walkman出现以前,听音乐是只有在室内才能做的事情 。索尼推出Walkman以后,才有了“随时随地听音乐”的概念 。Walkman取得了极大的市场成功,超出了索尼最乐观的预期 。
可以说,Walkman启动了电子产品改变亿万人生活的新时代 。后续的CD、MD以及苹果的iPod、智能手机等等,把这个时代延续至今 。
不过,最能体现“索尼风格”的,还得算是“特丽珑”显像管 。这种显像管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电子产品之一 。
现在我们用的电视、显示器都是液晶屏幕,过去则是显像管 。显像管屏幕看上去是平的,其实是球面的一部分 。索尼的特丽珑则与众不同,有两个特点:一、屏幕不再是球面,而是柱面,这样,球面的四角失真,就大大减少了 。于是,才有了“纯平显像管” 。

另一个则是独特的单束电子枪扫描方式 。这种扫描方式让特丽珑显像管的色彩特别好,图像质量比其他显像管好出一大截 。
有趣的是,这种优质图像也有“代价” 。因为技术原因,在特丽珑显示屏上下方各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细线 。这其实是产品的缺陷,但因为特丽珑的图像实在太漂亮,人们宁可忍受这个缺陷;不仅如此,这两条细线反而成为识别特丽珑显像管的特征,带有这个缺陷的显像管才是正宗特丽珑 。
特丽珑显像管技术,典型表现出所谓的“索尼风格”:给用户提供最好的声音和图像,好到让用户在一大堆电子产品中可以毫不费力地就能听出、看出哪个是索尼的产品 。
因为能提供别的企业无法提供的视听享受,所以,即使索尼产品的价格很高,拥趸们也毫不在乎 。不过,也正因此,一位专职报道电子业界新闻,同时也是索尼死忠粉的日本采访人员,当他感到索尼正在放弃这种独特的“索尼风格”,甚至开始打价格战的时候,他知道,索尼遇到大麻烦了 。

因为曾经有过特丽珑这种传奇级产品,电视机一直是索尼的拳头产品,价格贵还卖得好 。可是,到了液晶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
客观原因是,和很多计算机时代的电子产品一样,各品牌的液晶电视高度同质化 。大家的产品差别不大;而且,索尼自己不生产液晶屏幕,因此,没有像特丽珑那样的“独门秘笈” 。前面提到的那位索尼死忠粉采访人员,在电器大卖场中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出索尼电视的图像和其他牌子的电视有什么区别 。“索尼风格”荡然无存 。
没有明显的质量、技术优势,当然也就不可能维持高价格,就只好打价格战了 。可这并非索尼特长 。结果就是,液晶时代,索尼电视长期亏损 。以往的拳头产品,现在却成了公司的包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