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读者调侃曹魏爱人妻?什么意思?

曹魏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在人口、疆域、农田、军事、资源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 。不像东吴和蜀汉,一个只有长江天险,一个只有险隘地利 。曹魏爱人妻的风气和传闻,是从曹操这传出来的 。曹操一生娶了15位妻妾,只有2位新妇,其他13位全是收纳过来的寡妇 。曹操可不是娶来就算,还雨露均沾,这些妻妾都曾为曹操生过孩子,为曹氏开枝散叶 。
曹操一生戎马,每一次大小战役胜利后,曹操都会将败军之将的妻女分配给有功之臣 。这样做的表面目的是激励将士建功立业,鼓舞士气,实际上曹操却有其他打算:让社会包容寡妇,不让寡妇受歧视,方便她们改嫁再嫁 。
在战乱年代,男子战死沙场,守寡的女子太多,若不处理好这一问题,社会不安定,人口难以得以大幅度增长,国力怎能强盛?国家上层人物以身作则,娶寡妇为妻,下面的底层民众有什么好拒绝呢?由此曹魏社会风尚一转 。
其实汉代的婚姻关系远没有隋唐五代之后的“三纲五常”要求的那样严苛,妇女改嫁与再嫁很平常,不过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
中国历史上,强秦靠的是法家,富汉也是儒表法里,盛唐则是盛行佛道 。在儒家的固化的礼法还没有形成宗教仪式之前,中国人的男女之大防还是比较宽容的 。如西汉初,高祖刘邦还沛,置酒沛宫,沛地男子和女子“日乐饮极欢” 。文帝和窦皇后、慎夫人在上林苑中饮酒,也要让侍郎袁盎于旁作陪 。夏侯惇在出出任陈留太守后,与官属及妇人一起饮酒作乐 。成都市郊和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的“宴饮观舞”画像砖,也生动展现了这样的场面 。
在后人看来,汉代人的一些行为举止确乎已超过了古代“男女授受不亲”之限,但在当时,这却没有非议 。
男女之间交际的密切,还有对于“贞节”观念的淡薄,很自然的造成一种对改嫁、再嫁习以为常、甚或同情的态度 。《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即位后,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景帝皇后先嫁金王孙时生的女儿),乃“急车驾自往迎之”,毫不因此感到羞惭 。
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对于女子的改嫁和再嫁是认可的,从而使得改嫁与再嫁行为有了重要的保障 。如果与汉代以后的一些朝代进行纵向比较,汉代人不重“贞节”,允许女子的改嫁和再嫁则可以看的更为清晰 。
在西汉前期,并不提倡女子“从一而终” 。封建正统思想家也只是论述“男尊女卑”的命题,并没有对女子的“贞节”进行阐发 。当时,虽然出现了“贞”的字眼,但涵义却与其后的“贞”却有所不同 。它仅仅是要求女子在丈夫死后能依礼守丧,并非规定寡妇不得改嫁他人 。
【为何三国读者调侃曹魏爱人妻?什么意思?】
西汉时期褒扬“贞妇顺女”的第一个诏令是宣帝神爵四年颁行的 。这时,距汉朝建立已有一百多年了 。虽然宣帝只是笼统提出,没有用更明显的溢美词句加以彰扬,但无疑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 。
到了东汉时期,妇女恪守“贞节”进一步受到重视 。封建皇帝颁布的褒扬贞妇诏令的次数较西汉多的多 。被影响的地区范围,也超过了西汉 。在东汉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上,节妇与孝妇的题材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 。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上,就有“齐继母”、“京师节女”、“钟离春”、“楚昭贞妻”等“贞贤”之妇的形象 。
这和东汉时期儒家盛行的社会风气有关 。直到如今,还有很有学者称东汉是中国历代以来风化最美的时期 。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尊卑有序、王道乐土,妇女也就失去了西汉之前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逐渐变成了男人们的附属财物一般的事物 。
这种风气在东汉末年形成了很大的社会风潮,正统文人学者不支持寡妇再嫁,这对于瘟疫横行,生民百一的汉末天下存在极大的社会问题 。曹操成为了北方的统治者后,他凭借一己之力建立了王道乐土,让老百姓有一个可以喘口气的安居之所 。
可是,仅仅是安居还不够,社会上兵丁短少,寡妇遍地,如果不能扭转社会趋势,曹魏国家如何才能夯实国家根基,进而统一天下呢?
曹操师从法家,自然不会对儒家所推崇的“守节”很是在意 。他做事做人务求实效,不慕虚名 。所以,他的很多都有很强的功利主义思想存在 。
曹操的这个做法,自上而下,把东汉以来渐渐成势的儒家思想给破除了,后来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也都没有形成儒家主导的社会文化属性 。妇女的社会地位虽然每每降低不少,但是对于改嫁的舆论还是相对比较宽容的 。这可能是曹操在当初无意之间给妇女同志们争取的一些权益吧 。

推荐阅读